11月19日是世界厕所日。近年来,“女厕总要排队”的现象引发越来越多人关注,相关话题不时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榜。
厕所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折射出城市治理的精细化程度。探索解决“女厕排队之困”这一难题,各地有哪些新做法、新成效?
1
女厕为何经常排队?
周末,湖南长沙的万家丽国际购物广场人声鼎沸。商场七层的女厕门口排起长队,市民杨女士说:“连续找了好几个洗手间,全都在排队。”
广东的艾先生(化名)周末逛商场,替爱人在卫生间门口排队近40分钟,才终于等到位置。艾先生说,他第一次意识到,老婆每次在外边上厕所都挺不容易的。

2024年8月11日,周日客流高峰期,在深圳宝安区一家商场内,不少女性排队等待如厕。新华社记者梁旭摄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医生蔡蔚说,由于男女生理构造差异,女性如厕时间通常更长,在孕期或生理期等阶段,使用洗手间的时间会进一步延长。另外,女性往往承担了携带和照顾幼儿如厕的责任。
除生理差异、社会习惯外,更重要的问题在于规划设计。
“男女厕位比例应达到1:2才更加合理。”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厕所专委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博士研究生梁骥说。
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生态设计与技术研发中心主任武洲,十余年来也一直关注这一问题。“过去人们把厕所当成小事,在规划设计时没有给厕所留下足够空间,一些不合理的设计又浪费了许多可利用的空间。女厕位数量不足,动线设计不尽合理,人员无法分流,又加剧了厕所排队现象。”
早在201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中,就已明确厕位比例和厕位数量的设计要求:在人流集中的场所,女厕位与男厕位(含小便站位)的比例不应小于2:1。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不少公厕在设计时并未严格按照这一标准执行。记者走访多地也发现,厕位比例达不到标准的情况并不鲜见。不少公共卫生间按照1:1比例设置男女坑位,且男卫生间通常设有站位,使得男性实际可使用的洗手间可能多于女性。
2
各地有哪些探索?
2021年发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明确提出,加强符合妇女需求的卫生厕所建设,推动将男女厕位比例规范化建设和达标率纳入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的评选标准。
8月1日,全国首个明确公厕男女厕位比例的省级地方性法规《甘肃省妇女权益保障条例》开始施行,其中明确规定,城市公共厕所女性厕位与男性厕位比例应当提高到3:2,人流集中的场所比例应当提高到2:1。
上海发布的《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也规定,时段性客流特征明显、负荷大的公厕,男女厕位比例宜为1:2.5,或宜设通用厕间。
一些地方通过改造和增加卫生间,让更多公共空间对女性更友好。

长沙市长沙南站的女士专用卫生间。新华社记者薛宇舸 摄
记者在长沙火车南站看到,候车室2A和24B处原本的男女卫生间被改造成“女士专用卫生间”。
长沙火车南站工作人员介绍,作为人流密集的交通枢纽,长沙南站女性厕位紧张问题曾备受关注,一度成为影响女性出行体验的痛点。经过相关调研,长沙南站对候车区、出站层的厕位进行优化,目前候车区域共有男性厕位45个、女性厕位92个,出站层共设有男性厕位25个、女性厕位52个,并在候车室设置2个女士专用卫生间。
今年国庆假期,甘肃省敦煌市的鸣沙山月牙泉景区迎来客流高峰。为提升游客体验,景区通过调整厕位比例、新增公共厕所等措施,将公厕总数由原来的24间增至26间,缓解了游览高峰的如厕压力。
技术创新也是解决路径之一。近年来,广东省深圳市在《深圳市公共厕所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相继出台公共厕所设计指引等系列标准规范,涵盖公厕设计指引、建设规范等,为推进“厕所革命”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深圳小南山公园的“潮汐公厕”。新华社记者梁旭摄
“在深圳市体育中心改造提升工程中,针对体育赛事人流性别比例和流量的剧烈波动,我们引入了‘潮汐公厕’的创新设计。”深圳微空间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师王键介绍说,在男女厕中间增设可灵活推拉的折叠隔挡门(“潮汐门”),可根据实时需求动态调整男女厕位分配。据测算,这一做法在高峰期可令女厕排队时间降低约70%。
3
因地制宜按需扩围
公共厕所如何提升女性体验、更精细化地满足需求?专家呼吁,厕所非小事,应从规划、设计阶段,就提高重视程度。

深圳大运中心主要出入口附近的“太空舱”公厕。(受访单位供图)
武洲提出,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合理设置男女厕位比例,新建城市公厕原则上女性和男性厕位的数量比为女性与男性如厕测算人数比值的1.5倍,人流集中区女厕位数量应不低于男厕位数量的2倍。在保证坐便厕位数量满足老年人、残障人士使用需求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适当提高蹲便厕位比例,满足多元化如厕需求。
不少受访人士提出,要更多考虑女性日常出行的实际需求,灵活设置公厕形式。如老城区、城中村、口袋公园等用地紧张区域“见缝插针”设置小型厕所;大型活动场所设置移动式公厕,缓解高峰期如厕压力;针对女性经常排队且难以扩建的老旧城市公厕,探索通过潮汐厕间、男女通用厕间等方式缓解等候时间长的问题。
受访专家建议,通过智能引导系统实时显示厕所使用状况,帮助人们有效避开拥堵区域;也可探索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使用量、环境质量和设施运行状态,提升设施运行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厕所虽小,却是民生大事。应在规划、设计、建设和管养上下功夫,不仅要满足女性的如厕需求,还应关照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的如厕需求。”梁骥说,“公共空间改造的一小步,是社会文明的一大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