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懂中国音乐家的欧洲乐团”来了!中匈音乐家同台演绎“国韵大同”音乐会

作者 戴雪晴 2025-11-19 22:09

11月19日,历经两次匈牙利文化“出海”巡演的广东外宣品牌“岭南文化世界行”重点项目——“国韵大同”原创国风作品音乐会在星海音乐厅开启中国首演。

这场演出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广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指导,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广州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共同主办,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岭南音乐》杂志、@零号音乐厅协办。

中匈音乐家跨越山海同台演绎,为广大市民带来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东方与西方对话的音乐盛宴。

岭南文化 “出海”探索的新实践

记者了解到,“国韵大同”音乐会作为中国(广东)—匈牙利友好交流活动独特的创新表达,曾于2024年11月、2025年5月在李斯特音乐学院音乐厅、布达佩斯会展中心演出,广受好评。

中国民乐演奏家与布达佩斯电影交响乐团的跨国合作,被匈牙利国会副主席欧拉·劳约什盛赞为“中匈人民以友为桥、以心相交的生动见证”。两度海外演出更让匈牙利观众直呼“爱上了中国音乐”,成为新时代广东文化“出海”探索的成功实践。

音乐会邀请了“国韵大同”首演的演奏乐团——匈牙利布达佩斯电影交响乐团首次到访广州,与星海音乐学院笛箫演奏家张帆,广东民族乐团古筝演奏家付娜、青年二胡演奏家范晓丽、打击乐演奏家杨继文,青年琵琶演奏家周雅婷,打击乐演奏家王玉燕,圆号演奏家阿明泰泽博士,男中音歌唱家王璀璇,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合唱团,广州儿童合唱团联袂登台,为中国观众带来海外巡演的精彩与纯正的音乐会体验。

跨越山海 中匈音乐家圆梦中国之约

匈牙利布达佩斯电影交响乐团曾参与数百个电影、电视和视频游戏项目,在电影配乐界和游戏音乐行业享有盛誉。

该乐团参与制作五部奥斯卡获奖电影,以及众多艾美奖和格莱美奖获奖作品,《寄生虫》《碟中谍》《星球大战》《鱿鱼游戏》便是他们的代表之作。

近年来,匈牙利布达佩斯电影交响乐团频繁与中国项目深度合作,参与《流浪地球》《王者荣耀》等作品的配乐制作。近五年来,乐团与“国韵大同”的作曲家黄智骞合作的录音多达200余次,被业界评价为“最懂中国音乐家的欧洲乐团”。

“我能够在‘国韵大同’演出中感受东方哲学跟西方思维的碰撞,它们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青年笛箫演奏家,张帆告诉记者,这场演出能将中国的民族乐器和西方音乐结合起来,非常有趣。“作为中国人,作为民乐人,我们身上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如今,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形式,把中国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示出来。”

主办方介绍,此次演出不仅是“国韵大同”海外载誉后的“荣归之作”,更是中匈艺术家以乐为媒的一次深度对话。从多瑙河畔到珠江之滨,跨越万里的音乐牵手,既延续了岭南文化与多瑙河之声的友好佳话,也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鲜活范例,进一步推动广东文化“走出去”与“引进来”,助力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匈文化友好纽带。

除了完成“国韵大同”音乐会核心演出任务,匈牙利布达佩斯电影交响乐团的广州之行还将兼具艺术交流与文化体验的双重意义。乐团将利用合乐排练间隙,与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师生开展面对面交流。

乐团演奏家们还将走进陈家祠、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永庆坊、荔枝湾涌等广州地标,“沉浸式”感受岭南文化。

以乐为媒,践行新时代文化使命

“国韵大同”音乐会曲目均出自广东本土青年音乐家、广东省音协副秘书长黄智骞之手,其作品兼具传统国乐韵味与时代特性,以西方交响乐的叙事手法融合笛箫、古筝、琵琶、高胡、中国打击乐等中国民乐元素,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新国风创作之路,所创作新国风的音乐八次获得好莱坞音乐传媒奖(HMMA)提名。“将中国民乐转化为外国人能听懂的语言,是我一贯的创作理念。”黄智骞说,他尝试将岭南、江浙一带的民歌进行重新配器、编曲,把《茉莉花》等经典旋律用新的和声展示出来。这种方式也是一种“翻译”,能够让外国人感受到中国音乐的无穷魅力。

乐团总监Bálint Sapszon介绍,乐团曾在布达佩斯演绎了很多次黄智骞的作品《无限》。这一次能够在这部作品的诞生地来演奏,心情格外激动。“如今,我们对中国音乐的理解越来越深,演奏起来也愈发得心应手,乐团很清楚该如何诠释这种独特韵味,希望中国观众会喜欢今晚的演出。”他说。

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席金旭庚表示,“国韵大同”从海外巡演到国内首演,是广东省音协开创性的音乐制造,也是岭南文化开放包容特质的生动体现。“国韵大同”凝结了黄智骞十多年游戏配乐作品的积累,与他对岭南风格和国风音乐语言的探索,以及对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思考,同时也凝结着广东原创音乐人“守正创新”的向上精神。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乐团参与到‘国韵大同’品牌中来。每一个国家它都有自己的交响乐队,也有很多文化交流项目,这个音乐品牌既然能感染匈牙利观众,也一定能打动更多外国观众。我要带着这一套作品‘走出去’,让外国观众更加了解我们中国。”黄智骞感慨道。

采写:南方+记者 戴雪晴 通讯员 陈亮

图片:主办方提供

编辑 张会玲 李江萍
校对 曾慧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