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田垄飘香。11月6日,2025年华城镇第二届千亩毛豆采摘节暨农特产品“走出深山・融湾入海”活动在兴中村千亩毛豆基地热闹举行。领导嘉宾、餐饮协会代表、种植企业负责人、返乡创业青年、农业技术专家以及农户代表齐聚一堂,共庆丰收、共话合作,为华城镇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才动能。
走进毛豆种植基地,长势旺盛的毛豆叶铺满了田垄,一串串沉甸甸、圆鼓鼓的毛豆挂满枝头,豆荚嫩绿,粒大饱满。据了解,兴中村“小田变大田”撂荒地整治模式的成功落地,离不开新农民群体的积极参与,更得益于华城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的桥梁作用,吸引带着先进种植理念的返乡人才扎根,牵头推动零散耕地集中连片流转。来自县、镇农业部门、农业技术公司的高科技人才,则全程提供土壤改良、绿色防控、精准灌溉等技术支持,让耕地实现集中连片保护与高效利用,既激活了沉睡的土地资源,更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了“智力底气”。
活动现场,人才驿站驻站人才、兴中村驻村第一书记黄念围绕“盘活农村土地、发展农业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分享实践经验;人才驿站驻站人才、番禺区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杨日豪就“联动有效资源、推动华城农特产品融湾入海”提出具体思路,强调要持续吸引农业人才扎根,推动珠三角地区农业技术人才回流农村;番禺区餐饮协会代表纷纷发言,表达深化合作、助力乡村振兴的信心。
在热烈的氛围中,领导嘉宾与优秀农业人才代表共同鸣锣启动采摘仪式,现场还举行了农特产品认购环节。喜悦食府、桥南街餐饮联盟等来自大湾区的餐饮服务企业现场参与认购,通过“产地+餐饮”直达模式,让新农民种出、高科技人才提质的农特产品,顺利打开湾区市场通道。
兴中村毛豆走出深山、融湾入海,离不开番禺区工作队的倾心帮扶,更离不开人才队伍的硬核支撑。华城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与工作队强强联合,自进驻以来,工作队常驻驿站开展人才帮扶,不仅推动投入近百万元加快“百千万工程”建设,更牵线搭建“人才+产业”对接平台,一方面引进农业技术专家团队驻点指导,另一方面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培训吸引返乡青年、本土能人扎根田间,为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破解了“土地流转难、技术跟不上、销路打不开”的三大难题,走出了“输血+造血+人才赋能”的帮扶新路。
华城镇党委书记李清华在讲话中表示,“百千万工程”是城乡融合的总抓手,农特产品“融湾入海”的核心动力在于人才。大湾区消费需求旺盛,而新农民的市场敏感度、高科技人才的技术创新力,正是华城农产对接高端市场的关键优势。当前,华城镇正以小城市标准中心镇定位,聚力产业高质效、城乡高质量发展,通过此次活动,让更多人看到人才与农业结合的巨大潜力,了解华城、爱上华城农产品。
近年来,华城镇紧扣“百千万工程”部署,以人才为纽带,培育出一系列特色产业,兴中村毛豆在返乡青年的规模化经营、科技人才的绿色种植技术加持下,从零散作物成为“拳头产品”;葵富村百香果、葡萄,塔岗村西瓜等,借助人才驿站对接的农业专家,开展品种改良与标准化种植指导;河子口村甘薯、华安村天庄柚和天庄茶,在新农民的品牌意识带动下,逐步形成“产销一体”链条;葵富、河亨、董源、西林等村的“稻烟轮作”基地,凭借技术人才的轮作模式优化,年产值达410万元,带动群众劳务收入150万元。“土地集约+技术指导+多方协作+驿站赋能”的模式,正是以人才为核心,壮大农业经营主体,让沉寂土地变成了农民增收的“金土地”。
下一步,华城镇将继续依托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一是对标大湾区标准提品质,让“华城出品”等于“高品质”;二是发挥新农民市场思维强品牌,深挖“土特产”文化内涵;三是深化多方合作拓市场,构建“产地直供+餐饮直采+电商直销”立体网络,让人才赋能的农业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兴中村毛豆种植从零散种植到千亩连片,从深山无名到对接湾区,这一模式是华城镇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生动实践,更是人才驿站助力乡村振兴的鲜活案例。在河子口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农用地整理项目正有序推进,目前已完成清表600多亩,计划引进大型农业企业和高层次农业人才团队,发展规模化科技农业,每年为村集体及村民带来稳定收入。
如今,华城镇已有18个村开展“百亩方”“千亩方”全域土地整理,全镇流转土地21440多亩,耕地面积增加4%。新农民扎根田间激活土地活力,高科技人才带来先进技术与理念,让“闲置地块”变为“增收良田”,为规模化种植、产品深加工筑牢根基,推动华城镇农业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
南方+记者 汪思婷
通讯员 陈玉萍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