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构建六好护航体系

南方日报 南方+  2025-11-12 07:57

“妈妈,这个转转杯像不像质子在跑呀?”在松山湖科学公园的儿童友好中子乐园里,7岁的朵朵拉着家长的手欢呼。这个融合了散裂中子源科学原理的主题乐园,是东莞115个“家门口”儿童友好基地的一个缩影。

从公园绿地到交通路径,从餐饮空间到阅读驿站,东莞以“儿童优先、儿童参与”为核心,将“一米高度看城市”的理念转化为街头巷尾的细微改造,让儿童友好成为城市最温暖的底色。

2024年2月,第三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公布,广东东莞位列其中。在这座平均年龄只有33.4岁的青春之城,对儿童的关爱正在融入城市的每一条刻度——从制定《东莞市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年)》到出台全国首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政府规章,顶层设计上,东莞将儿童友好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来谋划;从引入“全域儿童”概念到新增“科技创新友好”,实践落地中,东莞立足制造名城特色打造“六好”护航体系。

关爱儿童看东莞。这是千万人口与城市共生共荣的友爱图景,与一座制造名城蓬勃跳动着的童心。

从基础保障到“规划先行”

出台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政府规章

儿童友好是指为儿童成长发展提供适宜的条件、环境和服务,切实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

关怀儿童,不仅是保障儿童权利,更是将儿童优先原则贯彻入城市发展的进程。东莞先后制定实施四个周期的儿童发展规划,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目标纳入东莞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推动儿童事业和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2022年,《东莞市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年)》印发,提出了事关儿童健康、安全、教育、福利、家庭、环境、法律保护7方面的发展目标,并明确相应的策略措施。例如,健康方面,目标每千名儿童至少配1.12名儿科医生、3.17张床位;安全方面,进一步完善儿童遭受意外和暴力伤害的监测报告系统;教育方面,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100%,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不低于85%等。

伴随东莞迈上GDP突破万亿、人口迈上千万的“双万”新起点,立足“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发展战略,东莞也对儿童优先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4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联合印发通知,公布了第三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东莞成功入选,获批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这意味着东莞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将获得更多政策和资源支持,也代表东莞儿童事业将迈上新的发展台阶。

东莞积极响应、主动作为,于2024年12月出台《东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管理办法》(下称“办法”),今年2月1日开始施行。这是全国首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面的政府规章,标志着东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迈入法治化轨道。

《办法》在全国率先提出在城市发展重大规划、政策、项目决策中引入儿童影响评价,全省首创在市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中增设代表儿童权益委员,在规划建设中体现儿童优先理念。

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吕成蹊强调:“关爱儿童就是守护未来,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市妇儿工委及相关部门要把儿童友好的理念融入城市工作的方方面面,扎扎实实抓好儿童友好空间打造、设施适儿化改造、儿童科普教育等工作,积极争创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切实把娃娃的事办好、把祖国的未来培养好。”

从基础保障到规划指引,东莞将儿童事业作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着眼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谋划,实现“有”到“优”的突破。

从顶层设计到“全域共建”

由政府倡导升华为城市文明自觉

东莞拥有家庭超过500万户,儿童超过220万人,其中外来人口为主,流动儿童居多。可以说,儿童事业发展,关乎东莞人口与城市的融合问题。

为了将顶层设计的蓝图谋划落地为城市的温暖细节,东莞引入了“全域儿童”概念,探索从教育扩容、关爱帮扶等多个方面推动普惠共享,助力儿童权利的平等保障和儿童参与权的落实。

护健康,东莞聚焦儿童成长全周期,包括出生缺陷防控、婴幼儿照护、近视防控、伤害监测、免疫规划管理等儿童成长的全环节,保障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数据显示,东莞市疫苗接种点服务半径覆盖99.3%的儿童,产前筛查率、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等多项儿童健康指标提前达到广东省与东莞市儿童事业规划要求,儿童健康水平持续提升。

抓教育,东莞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持续加大投入,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阶段教育扩优扩面。据了解,截至今年9月,东莞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超过85%,2020年起至今新增公办学位超32万个,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学龄儿童毛入学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等均达到或超过100%。

保权利,东莞不断完善儿童福利和权利保护政策,持续推进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东莞连续17年开展“爱心父母大联盟”关爱活动,发动广大妇女和家庭与困境儿童形成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的结对帮扶关系,帮助流动儿童健康成长。为守护儿童平安,东莞在全省全国首创“玉兰女警护苗队”,建立涉未成年人案件“一案三查”机制,让200多万儿童在东莞安心且开心。

东莞推动“儿童友好”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价值导向,使友好理念从政府倡导升华为城市的文明自觉。今年夏天,东莞在全市开展“长大后,我就成了你”2025年暑期儿童关爱服务活动,超5000场互动活动服务儿童及家长超16万人次,发动全社会关注、护航与陪伴儿童成长。

把规划蓝图变为美好现实,东莞以“全域儿童”打造“全域文明”,营造起儿童友好的全民共识,让每一个孩子的笑脸,成为丈量这座城市文明的最新标尺。

从试点探索到“六好护航”

推动科普教育与儿童科创有机结合

2024年10月,东莞率先主动开展首年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监测评估,从空间监测、工作进展、公众调查三个方面开展评估,今年5月三份监测评估报告出台,这份由数据、图表构成的“成绩单”上,书写了东莞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实际成果。

空间监测报告显示,东莞全市有儿童友好基地共计115个,包括15个省级基地和100个市级基地,256个科普阵地。工作进展报告指出,东莞积极从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科技创新六大方面建设儿童友好之城。公众调查报告收集了民众关注的重点话题,体现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全民参与。

从零星试点的“摸着石头过河”,到系统构建“六好护航”体系。东莞将儿童友好逐步转化为一个个可感可知的现实场景,融入东莞200多万儿童的日常生活。

居住在松山湖中部片区的小杨同学,每周末都会去参加片区举办的松山湖“周六科普秀”,从东莞科学馆“流动科学馆”感受基础科学的神奇,到前往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医堂“识百草”,科学已成为他童年的重要伙伴。

近年来,东莞立足“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在国家“五大友好”(社会政策友好、公共服务友好、权利保障友好、成长空间友好、发展环境友好)基础上打造“科技创新友好”,通过发布相关指引、建设主题公园等,构筑起“六好护航”的东莞特色友好体系。

依托松山湖科学城的创新资源,东莞在全省率先开展儿童友好科创园区建设,推动科普教育与儿童科创实践的有机结合。2024年9月,东莞科创友好体系入选广东省城市建设领域可复制推广典型案例,东莞科创友好体系儿童友好中子乐园建设入选国家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一批)。

坚实的政策保障、温暖的服务供给、包容的权利保护、用心的空间改造、清朗的成长环境和前沿的科创赋能,让“儿童友好让成长更美好”的理念,正转化为生动的东莞实践,守护着每一个孩子在这座制造业名城中快乐奔跑、勇敢追梦。

■相关

空间“微改造”:街头巷尾里的童年视角

公园是儿童最亲密的户外空间。东莞创新“园中园”建设模式,通过“见缝插园”打造5分钟儿童友好核心圈。

松山湖儿童友好中子乐园是科创与童趣融合的亮点,约5万平方米的空间里,沙池、秋千等常规设施之外,更将散裂中子源原理转化为“滑滑变速乐园”“球球微乐园”等5个无动力主题游戏区,孩子们在攀爬奔跑中潜移默化感知科学魅力。

而南城街道新基社区儿童友好街区则另具韵味,涂鸦小径串联起孝道文化宣传、交通安全教育区与游乐设施,街区内的玉兰童心园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充满探索与发现的成长空间。

交通出行的“适儿化”改造,守护着童年的安全底线。常平镇首条儿童成长护学路全长超1500米,以彩虹慢行道、卡通斑马线重构交通生态,11条儿童友好斑马线、2345米彩虹慢行道,及避雨亭、长廊等设施,缓解了家长接送孩子的焦虑场景。更具巧思的是“童梦启航巴士站”,原有公交站点被改造为“移动学习窗口”,主题车厢充满童趣,让上学路成为沉浸式体验课堂。

生活场景的微改造,让“带娃无忧”成为现实。东莞在全省率先推进儿童友好餐厅建设,东城街道的“儿童友好‘食’光IN东城”活动极具代表性。小怪兽亲子餐厅等门店不仅配备了防滑防撞设施、儿童专用洗手台与独立游乐区,更推出造型可爱的科学营养餐,定期开展亲子DIY活动。常平维记茶餐厅则在硬件设施与服务细节上均融入了儿童友好理念:涂鸦餐垫纸、圆角餐桌、亲子厕所与儿童便兜,全方位适配儿童需求。

公共服务空间的适儿化升级,延伸了童年的成长边界。东莞图书馆莞城第一幼儿园绘本馆以“彩虹分类法”引导幼儿自主选书,6553册童书与智能早教机器人构建起沉浸式阅读空间;寮步缪边社区城市阅读驿站的少儿绘本区,成为孩子们的“第二书房”。而松山湖万象汇商圈打造的200平方米母婴服务矩阵、2000平方米主题乐园,与虎门君乐汇的“儿童种植园”“垃圾分类课堂”,则让商业空间变身儿童成长实验室,实现了消费场景与教育场景的有机融合。

从《东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管理办法》的制度保障,到115个儿童友好基地、256个科普阵地的落地见效,东莞正以“小支点撬动大格局”,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发展中。当公园成为科普课堂,道路化作成长长廊,餐厅变身亲子乐园,这座城市用无数个的细节改造,让孩子们的童年时光更加安全、快乐、丰盈。

服务“一张网”:儿童生活中的柔韧守护

在东莞,关爱儿童是一项系统而细腻的工作。近年来,东莞持续完善儿童关爱服务体系,通过制度保障与社会力量协同,形成覆盖市、镇、村三级的关爱网络,为儿童提供更有温度、更有持续性的守护。

在制度保障与社会温情的交织中,“玉兰妈妈”行动让关爱有了可触的温度。自全国、省部署爱心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和困境儿童工作以来,东莞在多年“爱心父母大联盟”经验基础上提质扩面,截至目前全市已招募“玉兰妈妈”2134人,结对帮扶困境儿童1822人。市妇联联合民政、卫健、残联等部门,定期比对困境儿童名单,建立动态管理机制;依托政数局填表报数系统试点机会,开发“数莞家”“玉兰妈妈”结对关爱台账系统;推动关爱服务形成常态,全市推行“1+N+社工”结对模式,涌现警察“玉兰妈妈”护平安、医生“玉兰妈妈”保健康、教师“玉兰妈妈”助成长等特色队伍,让关爱常在、情感不断线。

东坑女企联副会长、东莞市格优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小琴的故事,折射出“玉兰妈妈”行动的温度与力量。她成为12岁男孩小聪的结对妈妈,从陌生到熟悉,从探访到陪伴,用心解开孩子封闭的心门。如今,小聪的眼神多了笑意,学习成绩稳步提升。吴小琴的坚持,也带动了更多爱心人士加入。目前,东坑镇已有48名“玉兰妈妈”,结对帮扶50多名困境儿童。

一桩桩善举背后,是制度的完善与机制的不断打磨。今年6月,东莞市妇联联合市家庭教育促进会举办“玉兰妈妈”家庭教育骨干赋能培训班,160多名来自镇街的妇联干部、家庭教育骨干参加。培训聚焦家庭教育指导与心理陪伴能力提升,邀请专家解读《广东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并开设青少年心理健康、沟通技巧等课程,帮助大家掌握专业知识。

在培训中,东莞市妇儿工委副主任,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林岚提出,要健全完善摸排匹配、动态管理、赋能提升三项机制;要聚焦需求、靶向施策,推动服务精准滴灌;要强化要素保障,夯实长效运行基础。

儿童关爱工作离不开家庭教育与阵地支撑。东莞以市、镇、村三级儿童服务阵地为依托,整合多方资源、优化服务功能,为儿童成长提供全方位支持。在东莞各镇街,儿童友好社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遍地开花;村级层面则依托“儿童之家”和志愿服务站点,广泛开展亲子活动、课后辅导、心理关怀等实践。三级阵地协同运行、功能互补,织密儿童关爱与成长的服务网络。

从点滴善意到制度保障,从个体行动到系统联动,东莞正在以更专业、更温情的方式构建儿童关爱体系。一声问候、一场培训、一份陪伴,汇聚成这座城市柔韧而坚定的力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安心成长。

童声“讨论会”:城市建设中的童声智慧

“下雨天路滑,可以把斑马线改成彩色防滑斑马线。”“可以在井盖上面画卡通图案。”2023年,常平镇开展了一场儿童友好建设——我心目中的“儿童友好家园”分享会活动,儿童讨论员们围绕“如何更好打造儿童友好街区,共建儿童友好成长护学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些想法成为常平中心小学护学路改造的起源。

近年来,东莞通过系统性搭建儿童参与平台,将“儿童讨论会”作为品牌项目来打造,创新探索儿童参与公共事务新模式,让儿童从“被动受惠者”转变为“积极共建者”,让莞邑“小主人”的童声智慧,汇入城市发展的交响乐。

在规划层面,《东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规定,要建立健全儿童参与公共活动和公共事务机制。《东莞市儿童友好社区(村)建设指引》明确提出,在村(社区)设置“小莞家”儿童讨论团,并引导儿童参与社区治理。

据了解,东莞通过市、镇、村(社区)三级联动组织了一支全龄段涵盖、全区域覆盖的市级儿童“莞”家团,由东莞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常态化开展培训工作,目前,全市已实现镇街(园区)、社区(村)儿童讨论会活动100%全覆盖。

东莞正逐步将城市治理的话筒交给孩子们,鼓励儿童表达自己对公共文化设施及社会热点问题的见解。

今年暑假,茶山镇组织14名儿童走进镇工人文化宫,就工人文化宫的儿童友好设施及课程安排、假如你是“防疫工作者”怎么应对蚊媒防控工作共两个议题展开讨论。

孩子们从自身视角出发“建言献策”。有的孩子建议工人文化宫在游乐区增设更多适合儿童身高的休息座椅,在舞蹈室增加垫子,做成彩虹地胶,增强视觉效果,营造活泼欢快的氛围。有的孩子建议东莞学校开展主题班会,向学生普及疫情防控知识,并鼓励学生带动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疫情防控。

暑假期间,东莞各镇街组织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儿童讨论会与职业启蒙实践,帮助孩子们在模拟实操中树立职业理想,提高儿童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

一名长期参与儿童讨论活动的社区工作者告诉记者,“我们总觉得孩子还小,不懂事。但当你真正坐下来听他们讲,会发现他们的观察往往最直接、最纯粹。”

让孩子的笑声成为城市治理的“指南针”,通过专业的引导和培训,东莞帮助孩子们学习如何调研、如何表达、如何协商,在这个过程中,公民素养的种子也在一批莞邑新主人心中萌芽。

撰文:张帆 郑家琪 薛屏 蔡智丰 王颖 靳延明

受访者供图(除署名外)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 李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