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观韶 | 从 “政策跟跑” 到 “特色领跑”:韶关微短剧如何借势大湾区破局?

作者 范永敬 2025-07-07 16:42

7月1日,南岭微短剧创拍大会暨采风调研活动在广东省韶关市丹霞影视拍摄培训基地启动。活动上,韶关宣布出台网络微短剧产业系列扶持政策,将每年安排微短剧产业发展资金200万元,用于支持鼓励网络微短剧剧本创作、拍摄补助以及产业活动等工作。

韶关发布网络微短剧产业系列扶持政策,不仅是对广东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包”的积极响应,更展现出其在影视产业赛道上的突围智慧。从区域战略协同到产业生态构建,韶关的探索极具价值与挑战。

省级战略下的精准落子,彰显区域突围智慧

韶关政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对广东省“影视政策15条”中“微短剧扶持”的精准落地。每年200万元专项基金、“微短剧+文旅”的融合路径,本质上是将省级“全链条扶持”政策在区域层面进行“垂直深耕”。

这种“省级框架+地方特色”的联动模式,打破了传统政策“上下一般粗”的弊端,为粤港澳大湾区影视产业带构建了“顶层设计—区域承接—基层转化”的闭环,是欠发达地区借势省级战略实现产业破局的大胆探索。

与深圳、广州等城市拼资金、拼技术不同,韶关以“丹霞地貌+千年文脉”为核心筹码,将政策重心锚定在“地域文化IP开发”与“实景拍摄基地”建设上。

这种“避实就虚”的策略凸显韶关智慧:丹霞山的稀缺景观为微短剧提供了差异化的视觉符号,降低了特效成本;“九龄文化”“瑶族民俗”等本土元素的植入,为同质化严重的微短剧市场提供了“文化辨识度”,政策本质是在引导产业从“流量内卷”转向“内容深耕”。

从单点扶持到生态构建,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

韶关的政策跳出了“给钱给场地”的初级模式,构建起“创作—拍摄—发行—变现”的全链条支持体系。

在前端创作上,通过剧本奖励、选题库建设,推动本土文化IP孵化;中端制作环节,丹霞影视基地提供实景场地,200万元资金补贴拍摄成本;后端变现则依靠“微短剧+文旅”模式,将内容流量转化为旅游消费,形成“内容生产—场景消费—文化传播”的闭环,比单纯的分账补贴更具产业可持续性。

政策在市场与政府的边界把握上也较为成熟,既避免了“大包大揽”的行政干预,也非“放任自流”的市场主义。

对企业落户的补贴设置“年度营收达标”条件,对作品奖励结合“播放量+文化元素占比”双标准,这种“政策引导+市场筛选”的机制,既降低了“政策套利”风险,又确保了资源流向真正有价值的项目,体现出地方政府在产业治理中的成熟度。

文化资源资本化的示范样本,创新价值显著

许多拥有自然与文化资源的地区常面临“捧着金碗要饭”的困境,而韶关政策的核心启示在于:通过微短剧这一“轻量化”载体,将丹霞山、九龄文化等“沉睡资源”转化为可市场化的文化产品。

《救命!是九龄大人》通过短剧传播使张九龄IP破圈,进而带动相关文创产品开发,证明了“小成本内容”对“大文化资源”的激活能力。

当全国微短剧陷入“甜宠、逆袭”的题材内卷时,韶关政策通过“在地化创作奖励”“文旅场景联动”,强行将地域文化注入内容基因。这种“反套路”的政策导向,看似限制了创作自由,实则为微短剧提供了“差异化竞争”的蓝海。

当其他短剧在虚拟棚内拍“悬浮剧情”时,韶关短剧用丹霞山的赤壁丹崖作为天然背景,本身就构成了内容竞争力,这恰恰是政策对产业审美跑偏的一种纠偏。

政策红利释放中的潜在挑战

每年200万元的专项扶持资金,在微短剧“流量至上”的市场环境中显得杯水车薪。

笔者认为,政策需警惕“撒胡椒面”式的平均分配,建议集中资源打造1—2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韶关IP短剧”,通过“爆款效应”吸引外部资本涌入,而非单纯依赖政府输血。

目前,韶关已通过创拍大会、采风活动掀起短期声量,但产业可持续发展依赖人才、技术、资本的持续积累。政策需加快补齐“人才短板”,例如设立“丹霞编剧驻地计划”,吸引粤港澳大湾区的成熟创作者来韶创作,同时通过“院校订单班”培育本地后备力量,避免“政策热、人才冷”的空心化。

此外,依托广东省“环珠江口影视产业带”规划,韶关可联合珠海、中山等城市,推出“大湾区微短剧拍摄专线”,将各地实景资源串联成剧,形成“一地拍摄、多地引流”的协同效应。政策可增设“跨区域合作补贴”,鼓励韶关企业与湾区其他城市团队联合创作,借势大湾区的资本与人才优势。

韶关短剧政策的价值,不仅在于资金投入或场地建设,更在于其揭示了一个底层逻辑:在影视产业“马太效应”加剧的当下,欠发达地区无需与一线城市拼资金、拼技术,而应找到自身不可替代的“比较优势”。丹霞山的自然景观是不可复制的视觉资源,九龄文化是有待激活的IP矿藏,政策的作用正是为这些资源装上“市场转化器”。

这场关于“小政策撬动大生态”的区域实验,其成败取决于能否将“政策红利”转化为“生态韧性”。

当韶关的短剧不再依赖政府补贴,而是凭借独特的IP吸引全国剧组主动取景,凭借网感改编的文化故事赢得年轻观众,那时才真正实现了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的质变。这既是对韶关的考验,也是对所有试图用文化突围的区域的启示。

链接:韶关发布系列扶持政策 打造“短剧友好城市”!

南方+记者 范永敬

编辑 阙紫晴
校对 杨远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