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风引领,广东乡村花式“上新”

南方农村报  2025-07-11 08:00

盛夏的广州增城基岗村,荔枝缀满枝头,鲜红映衬着村民的笑脸。“村里处处是荔枝元素,茶余饭后聊的都是荔枝,那份热情很打动我。”返乡种植户陈绍坤的感慨,道出了“荔枝皇后”仙进奉起源地的蝶变——从家庭小院到亿元产业,村“两委”通过推动规模化种植、打响仙进奉品牌,用一场场培训班、交流活动凝聚人心,曾经疏离的邻里如今亲如兄弟姐妹。

创建助力百千万,文明乡风润南粤。近年来,广东文明乡风建设成果持续“上新”。1.9万多支基层宣讲队伍、20余个基层宣讲品牌遍布城乡,近10万场宣讲活动覆盖线上线下3800余万人,124个村镇成功入围新一届全国文明村镇……广东正以思想铸魂、新人培育、移风易俗、家风家教、基层治理、美丽乡村、文化润心、文旅兴农、能人培养、科教助农“十大行动”,统筹推进文明乡风和产业振兴奏响融合发展的“协奏曲”。

思想“上新” ▶▷

党课接地气入人心

在云浮市云城区,一场以“好人”为纽带、以故事为载体的基层宣讲实践正持续升温;“云浮好人”张国耀结合“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建设经验,讲述乡村振兴的“个人实践”,让群众直观感受到政策红利的转化实效;“广东好人”李勤贤讲述带领村民发展发财树种植产业的故事,带动周边3000余户农户转型,人均年增收近万元......

打破传统宣讲“专家讲、群众听”单向模式,云城区打造了一支接地气、有温度的“云城好人宣讲团”。乡村致富经验、工作心得、公益经验......一个个带着泥土气息的故事成为传播文明新风的生动载体,赢得满堂喝彩。

“新时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设要有新气象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精神文明建设,说到底是人的思想建设、灵魂建设,聚焦的是造就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在广东,理论宣讲正以最“接地气”的方式流淌。“柏桥讲堂”“理响荔乡”“韩江潮声”“音乐党课”“学习早班车”等宣讲品牌深入基层,从城市社区到乡村沃野,从机关会场到企业工厂,从校园课堂到“两新”组织,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理论宣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举办“柏桥讲堂”。

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举办“柏桥讲堂”。

群众在哪里,阵地就在哪里。揭阳把宣讲搬到榕树下、凉亭里、稻田间,以“三句半”“快板”等文艺形式,把党的政策理论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不断提升理论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阳江市东平镇积极探索渔民党员教育培训新模式,利用渔民休渔时间,把党课送上渔船,让渔民党员能及时掌握最新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针对不同受众人群特点,广东不断拓展线下宣讲阵地,搭建起“家门口”的宣讲阵地,让“固定讲台”成为“流动课堂”。

空间“上新”▶▷

家门口享文化盛宴

赴乡村看一场展览、听一场艺术讲座、体验一门特色手工技艺……南粤大地上,一个个新型文化空间正悄然点亮村庄,书写着“文化赋能乡村”的生动篇章。

在中山沙溪镇圣狮村,百年侨捐团益公会焕发新生,在转型为圣狮艺术空间后,定期举办的乡村画展成了孩子们的“美育课堂”,让艺术的种子在田野间生根发芽;潮州湘桥区凤新街道高厝塘村的“乡村文化会客厅”里,“非遗大师课”定期开讲,村民们围坐其间,在一招一式、一器一物中触摸传统文化的温度;东莞南社村的兰香书院更是功能多元,2.8万余册藏书的开放式阅读区、充满巧思的文创空间,连同游客休憩区与综合服务区,共同构成了村民与访客共享的精神驿站。

圣狮村讲竹屏阮公祠改造为“圣狮民俗馆”。受访者供图

圣狮村讲竹屏阮公祠改造为“圣狮民俗馆”。受访者供图

最好的文明传承,是让传统活在当下;最美的城乡融合,是让乡愁融入未来。通过文化注入、空间重塑、功能再造,广东各地积极强化乡村文化空间规划布局,高效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党群服务中心以及文化站等多样化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唤醒闲置的老农房、旧场馆,让老建筑承载新功能,让旧空间迸发新活力,打造一座座有地域特色、有文化品位、有生活气息的乡村新型文化空间。

数据见证成效。目前,全省已建成2801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县、镇、村三级阵地全覆盖,建成1109个省级示范中心(所、站),拓展基地、点等特色阵地2.4万个。乡村文化热潮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盛宴。

治理“上新”▶▷

群众成为“主人翁”

韶关仁化县董塘镇高莲村的转角处,口袋公园阳光正好。几位老人漫步在新栽的金丝楠木幼苗旁,聊着家常。谁能想到,这片充满诗意的休憩地,曾是垃圾成堆的荒竹坡?

去年,董塘镇敲定典型村建设方案,这个口袋公园项目却一度卡壳——工程涉及几户人家的边角地,村干部多次上门沟通,迎来的往往是紧闭的大门和沉默的回应。转机出现在高坝村小组邻长陈育龙的“破局之举”。他带头动员自家亲戚让出土地,将过程拍成视频发到村民群里。看着熟悉的身影为村庄变好出力,观望的村民们渐渐松了口,纷纷主动配合项目推进。破解“干部干、群众看”的困境,是基层治理的难点。高莲村以“睦邻制”给出答案:全村划分为5个片区、36个邻组,每个邻组推选一名威望高、服务意识强、处事公正的邻长,负责联络5至15户村民。这套“邻事邻办”的乡风治理体系,构建起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自治新格局,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如今,这一基层治理创新之举已在韶关全域铺开。全市1205个行政村选配了3.3万余名邻长,联系服务33万多户村民,越来越多群众主动投身“百千万工程”,用双手建设自己的家园。

群众是乡村建设的主体,文明乡风的培育更离不开农村群众的主动参与。如何让群众从“要我参与”变为“我要参与”,在移风易俗中当好传播者与践行者?近年来,广东各地持续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

湛江市坡头区组织中国好人、广东好人和文明家庭代表带头参与“有喜事来种树”活动,以植树造林的方式来共同庆贺喜事,代替以往的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梅州市蕉岭县广福镇将客家俚语俗谚作为调解矛盾纠纷的切入点,通过聘请熟悉客家谣谚的调解员,激活谣谚中的“仁爱礼义”文化,引导当事人从内心上化解怨气;潮州市湘桥区桥东街道社光村把“星级文明户”创评与文明乡风、移风易俗等工作有机结合,对在年度考核中获评五星级和四星级的卫生文明户给予奖金奖励,鼓励村民们争当文明实践中最积极的参与者。

坡头区一对新婚夫妇种下“喜事树”。

坡头区一对新婚夫妇种下“喜事树”。

如今,村规民约在宣传栏里熠熠生辉,激励机制让善行蔚然成风,移风易俗有了清晰指引,文明新风正以看得见的速度浸润南粤乡村。

业态“上新”▶▷

乡村通往“诗和远方”

夏日的茂名高州市根子镇,荔枝的甜香在空气里弥漫。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里人头攒动,这个开通首月车流量就突破27万车次的“粤西文旅新地标”,在荔枝季创下了日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带动荔枝销售超21万斤的亮眼成绩,成为南来北往旅客争相打卡的网红地。

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成为旅客争相打卡的网红地。

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成为旅客争相打卡的网红地。

在江门开平市塘口镇塘口墟社区,这座被百年碉楼静静守护的侨村,正上演着一场2000余名年轻人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曾经荒芜凋敝的村巷,如今飘起了咖啡香;斑驳的旧粮仓经青年设计师巧思改造,摇身变为先锋前卫的“天下粮仓书店”,成了远近闻名的打卡地;一度只剩九户人家留守的空心村落,如今挤满了口音各异的年轻人。

文明乡风建设带来的改变,从来不止于城乡面貌的刷新,还在于人的获得感。一方面,广东各地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乡村增颜提质;另一方面,通过盘活资源,促进“小风景”带动“大产业”,带动村民富起来,让更多人才返乡来。

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深入挖掘“古村落、潮文化、侨资源”的独有优势,推动“潮侨农”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村内将番石榴、青枣、莲雾、小麦、水稻等标准化种植基地与陈慈黉故居、颐禾园农庄、和美生态园等多个节点串联起来,打造了集农耕体验、田园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文旅产业综合体,2025年春节期间接待游客30万人次。

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儒溪村依托大地艺术节等品牌文旅项目,进一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盘活古村、古建筑、田野等地方资源,吸引一大批艺术家来此落脚创作,将老旧建筑空间改造为网红打卡地。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盘活空心村、旧学校等资源,引进山水田园度假村等产业项目10个,计划总投资5.17亿元,推动文化旅游、医疗康养、休闲体育、都市农业四大特色产业协同发展,为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大批村镇以文明乡风建设为抓手,带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村民生活蒸蒸日上,走出一条景美民富、文明和谐的振兴之路。


南方农村报记者 林伊晴

编辑 肖婉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