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一“活着”的官窑,是怎样重新被发现的?

作者 熊程 2025-06-29 12:49

“只有这个官窑,我们现在坐着的地方,是中国至今还活着的官窑!”每当谈起来到佛山南海狮山创办官窑文化艺术中心的缘起,景德镇陶瓷大学特聘教授、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创办人李见深都很兴奋。

《官窑驿 陶说》系列对话活动第一期《官窑三宝空间故事》在官窑文化艺术中心举行。

《官窑驿 陶说》系列对话活动第一期《官窑三宝空间故事》在官窑文化艺术中心举行。

6月28日,2025官窑三宝系列活动之《官窑驿 陶说》系列对话活动第一期《官窑三宝空间故事》在官窑文化艺术中心举行。官窑文化艺术中心的核心主创,现场讲述关于空间建筑、设计、展陈营造的经历故事。同一时间,几位进驻官窑文化艺术中心的国际艺术家,正在中心内紧张地为2025年首届官窑三宝国际驻访创作季作布置,准备官窑文化艺术中心的正式开业。

作为国际知名陶瓷艺术家,李见深在来到甚至听说狮山官窑之前,就已经把一般概念意义上的“官窑”作为其陶瓷艺术思考和实践的主线之一。在李见深看来,皇家及官府主办的“官窑”,和民间自发建立的“民窑”,是中国陶瓷文化的两大脉络。其中,官窑更加殿堂化、经典化,具有独特的美学与文化价值。在此基础上,他多年前提出了“新官窑”的陶瓷艺术理念。

进驻官窑文化艺术中心的艺术家在现场表演。

进驻官窑文化艺术中心的艺术家在现场表演。

从关注历史的、理念的“官窑”,扎根地理上、现实里、活生生的狮山官窑,李见深和他的团队经历了什么?

三宝,本来是景德镇的一个地名,因为三宝国际陶艺村而名扬世界。从景德镇到佛山,“官窑三宝”能够创造什么?

“当大家都不关注某件事、某个地方的时候,往往里面就有机会。你眼睛里如果没有感觉,再好的东西在你眼前溜一下就走了。”李见深还记得自己在1999年首次来到佛山,“扒门缝”“爬窗户”探访南风古灶时的激动之情。几年前,他再次来到佛山,在南海考察时听说了官窑,“我吓了一大跳,还真有叫官窑的地方?”

后来,“南海Ⅰ号”沉船考古发现来自这个官窑的文物,跟出自墓葬的文物不同,“南海Ⅰ号”文物为活人制作,定格了真实的生活,这让李见深仿佛一下子回到宋代,触碰到宋代的一瞬间。他说,“官窑的窑址给了我们一次巨大的机会,我把这个机会放到了一千年、五千年、一万年的中国文化长河中,在这里面做文章。”

进入地理上的官窑,李见深和团队还发现这里没有像其他一些以陶闻名的地方那样,被过度开发,而是保留了“活着的过去”“有人烟的过去”,街道、瓦面等场景能让人感受到岁月倒流,充满生活气息。例如,官窑艺术中心门口的驿园西路自千年前已是繁华的驿道,就像是个露天的“建筑博物馆”,完整不间断地保留了各时期的建筑样式,叠加近几十年的不同使用功能,包括政府建筑、民宅等,随便切一刀的断面都记录着厚重的人文历史。

李见深建议,官窑可通过激活本地的千年陶瓷历史,连接明清、石湾,形成完整的陶瓷文化脉络。为此,他们不仅要打造一个官窑文化艺术中心,更是担任“十里官窑总营造师”,深度参与到“水上南海”的郁水官驿文化带建设中,打造“世界的新官窑”。

作为“十里官窑”核心引擎的官窑文化艺术中心,选址在一处老旧建筑,总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1至4号楼包括了陶艺会客厅、陶艺创作室、陶艺工作室、陶艺展示院等功能区,副楼是烧制的电窑室。

在项目改造过程中,李见深和刘漠烟、雁森等主创团队成员提倡“先留后改”,以“最轻微的介入”保留建筑基本形态,尽量保留老墙痕迹,比如通过去除外墙真石漆露出历史文字、修复朽烂的门、用民国花窗方式复原窗户等,体现对历史的尊重。软装布置注重当代与老物件的对话,用鲜明色彩增强视觉交流,力图让人停留。团队也强调用最少代价、最小介入获得最大回报,如拒绝高价种植松树,而让阿姨种植蔬菜,使环境富有生活诗意。

雁森发现,官窑文化艺术中心的空间是一个持续创作的过程,每天有新展架和艺术品加入,融入了时间、情感、记忆。同时,艺术中心强调当代与旧物、室内与室外有机融合,例如一楼的乒乓球室也被作为展厅。在这里,艺术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让每个人体会器物在不同状态下带来的感受。

当代与旧物、室内与室外有机融合,一楼的乒乓球室同时也被作为艺术展厅。

当代与旧物、室内与室外有机融合,一楼的乒乓球室同时也被作为艺术展厅。

“这个空间的使命,是一个可以扎根生长的小小的苗。在官窑,我们要做的不是一个开幕完了就结束的event(事件),不是插一朵很快会枯萎的花,而是种下一颗种子。”李见深说。

采写/摄影:南方+记者 熊程

通讯员 詹柱华


编辑 熊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