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员教育培训的版图上,镇街党校作为最贴近基层的“神经末梢”,肩负着打通党员教育“最后一公里”的任务。近年来,揭阳市揭东区积极探索镇街党校教学实践,将党课课堂从封闭教室搬到广阔天地,让身临其境、鲜活生动的现场教学成为点燃基层党员学习热情、提升培训实效的关键一招。
深挖资源 让本土“活教材”鲜活可感
深挖本土“活教材”,告别“空对空”的理论灌输。揭东区依托本地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发展成果,把革命斗争旧址、廉洁文化基地、先进基层党组织、“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典型村、产业发展基地、社会治理示范点等独特的红色教育资源和发展成效较好的现场点纳入现场教学资源库。在白塔镇党校,老党员化身课堂讲师在瑞联村南侨二校革命历史纪念馆向年轻党员讲述真实的革命故事,让红色基因在沉浸式体验中代代传承。在玉滘镇党校,郑大进研究会副会长向学员讲解“有千年池厝渡无百年郑大进”的本土历史故事,使学员对农村治理有更身临其境的认识。
聚焦实务 以“问题导向”深化培训实效
紧扣中心工作,揭东区各镇街党校坚持从实际出发、以需施教,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与发展实践同频共振。
如何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发展实践,是镇街党校教学的一大课题。云路镇党校组织学员实地考察北洋村村民小组党建工作新路径,体验“村到组、组到户、户到人”三级党建网格协调有序、简约高效的基层治理新格局,让学员对化解矛盾纠纷和服务群众有了新思考。在乡村振兴发展前沿,龙尾镇党校组织学员走进大棚果蔬种植基地,由致富带头人现场讲解引进技术、品牌打造、农旅融合的“实战经验”,让学员带着问题来、揣着答案走。
云路镇党校组织学员实地考察北洋村村民小组党建工作新路径。
云路镇党校组织学员实地考察北洋村村民小组党建工作新路径。
创新形式 构建立体多元“学习圈”
为激发党员学员的参与热情和学习主动性,揭东区各镇街党校把“现场教学”从“换个地方听课”升级为“沉浸式学习”,融合实地观摩、情境演绎、深度访谈、互动研讨、实操练习等形式。
在揭东五金不锈钢制造业产业链联合党委,学员化身“助企服务员”,进入企业开展“一对一”“面对面”的“保姆式”服务,及时解决企业生产生活中的堵点难点,让企业降低再投入成本、安心生产发展。在玉湖镇东竂村芋头田地里,学员与专家现场操作栽培芋苗新技术,突破芋头每年只在中秋前后收获的发展瓶颈。在锡场镇潭王村红色调解室,学员现场观摩“红色调解员”如何运用情、理、法化解纠纷。
玉湖镇东竂村芋头田地里,学员与专家现场操作栽培芋苗新技术。
玉湖镇东竂村芋头田地里,学员与专家现场操作栽培芋苗新技术。
锡场镇潭王村“红色调解室”成功调解村民矛盾。
锡场镇潭王村“红色调解室”成功调解村民矛盾。
同时,课堂注重学员的主动参与和角色代入。在基层治理案例教学中,学员分组扮演社区干部、居民代表、物业公司等不同角色,围绕真实案例进行模拟协商,在观点碰撞中深刻理解多元诉求和沟通艺术。在玉滘镇违建拆迁现场,围绕提升城乡风貌品质中拆除违规建筑物难题,学员在与村干部、村民代表面对面交流中掌握了“党员带头拆违建”“柔性疏导与依法整治相结合”等有效做法。
成果转化 畅通学以致用“快车道”
揭东区各镇街党校将“学以致用”贯穿党员教育全过程,注重即时研讨催化思考。现场教学结束后,及时组织研讨交流,围绕“学到了什么、差距在哪里、回去怎么干”展开思想碰撞,有效促进了学员思路的拓展和提升。霖磐镇党校依托“霖磐大讲堂”教学平台,定期邀请市、区级专家学者或专业骨干现场授课解惑,村干部在面对面答疑中厘清了乡村振兴发展思路。
霖磐镇党校打造“霖磐大讲堂”平台。
霖磐镇党校打造“霖磐大讲堂”平台。
现场教学转化为具体行动方案是检验成效的关键。党校要求学员结合本村(社区)、本部门实际,制定可操作的“学习成果转化计划书”或“微创新项目方案”。组织学员参观完高明村大棚果蔬种植基地后,需提交一份适合本村的现代农业技术应用初步设想,为村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的意见建议,推动教学成果向工作成效有机转化。
机制保障 筑牢常态长效“压舱石”
为确保现场教学走深走实,揭东区着力构建协同高效的组织体系。横向构建镇街党校与纪检、宣传、农业、民政等部门以及村(社区)、企业的联动机制,共同开发一批高质量现场教学点,建立动态管理名录库。纵向争取上级党校师资和课程支持,选派骨干教师联络对接镇街党校,开展送教送学,常态化指导现场教学、参与研题制课。
再有,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将既懂理论又能指导实践的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先进模范、技术能手、贤达能人等“特聘讲师”纳入现场教学师资库。同时,挖掘“本乡人”讲“本乡事”,让课堂更加生动鲜活,真正做到讲到党员心坎上、做到工作实处去。
文字:吴妍萱 曾坚柱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