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浈江,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浈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速览

浈江发布  2025-08-27 11:28

来浈江

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浈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速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珍贵基因,凝聚了中华民族文化精髓。

作为韶关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截至目前,浈江区已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项:“舞春牛”“韶关酱油酿造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项:“犁市划龙舟习俗”“丹参膏”“猫公狮”“犁市胡氏蔡家拳”“浈江张氏木雕艺术”;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项:“浈江香火龙”“韶州客家刺绣”“韶阳醇传统酿酒工艺(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成功申报,是国家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一个重要标志,不仅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延续文化血脉,推动旅游产业、文化艺术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传统舞蹈:“舞春牛”

据史料记载,清光绪元年(1875年),韶关地区民间已流行春节时以“舞春?牛”的方式来拜年,祝福五谷丰登、幸福平安。韶关市所辖3区7县(市)均有流行,浈江区犁市镇的“舞春牛”尤有特点。

“舞春牛”的牛是最重要的道具,扎制春牛是一门民间工艺。首先是扎制牛头,用竹篾织成牛头状,用木做成牛角,再用铁丝扎在一起,外面糊纸,绘成牛头状。牛尾用木做成,缠以棕绳。牛身内衬草席,外面蒙上一层灰布或黑布,连接牛头牛尾。“舞春牛”一般从腊月开始筹备,正月初一开始,春牛队到各村拜年表演,每到一地,主人燃放炮竹迎接,以舞蹈、对白为主,乐队伴奏为辅,表演形式轻松、诙谐、生动。

2006年,“舞春牛”被列入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技艺:“韶关酱油酿造技艺”

隆盛酱园,位于韶关市浈江区百年东街和新韶镇府管村一带,至今已有130多年历史。1887年,疍家人李政儒自西江流域溯江而上,于韶州北门关附近的北江畔(今韶关东堤百年老街)始创隆盛酱园,民国期间由谭兆平收购发展而工艺大成,1955年公私合营,和其他酱园合并成利民食品厂(共有匠人108名),后称韶关酱园,直至1998年企业改为私营。2012年由张兵接手并更名为隆盛酱园。

“韶关酱油酿造技艺”是用粗蛋白含量高的大豆,辅以小麦、海盐,利用竹箩、竹匾、板撩床、缸等为简单工具。隆盛酱油酿造技艺承袭广式高盐稀态酿造工艺,一脉相承,又融合了乌龙茶制作技术,主要表现为依天气控制温湿度制曲,按产品要求制作不同香型、口感的毛油并搭配而成,共有15道大工序、107道小工序。其酿造周期长,需放在大缸内至少曝晒三个伏天,日晒夜露,翻滚起沫,经过180至700天的自然发酵、搭配等数道工序完成制作。

2022年,“韶关酱油酿造技艺”被列入广东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传统民俗:“浈江犁市划龙舟习俗”

“浈江犁市划龙舟习俗”流行于浈江区犁市镇,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九至五月初七举行,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龙舟是用木料造成,龙舟长约23米,宽约1.3米,每条船坐28人至30人,传统龙舟有红龙、黄龙、黑龙、青龙、花龙之称。“浈江犁市划龙舟习俗”的基本内容有龙舟下水、采青、竞赛、龙舟互访、吃龙舟饭、唱龙舟歌、包粽子、挂菖蒲、喝龙舟水、起龙舟等。每年农历四月初十,定下吉日放龙舟下水,经过采青仪式,划龙舟活动正式开始。“浈江犁市划龙舟习俗”具有珍贵的民俗学价值、文化艺术价值、历史价值。

2011年,“浈江犁市划龙舟”习俗被列入韶关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医药 :“丹参膏”

丹参作为一味常用中药,东汉时期其药用价值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并被列为上品,在我国历代医学著作中均有记载。“丹参膏”出产于广东雷霆国药有限公司位于韶关市浈江区黄岗山麓,公司前身为原广东省药材公司属下的韶关中药厂,创建于1970年,现已成为一家集药品生产、研究开发、经营批发为一体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是我省中成药及中药原料加工的重要生产厂家之一。

“丹参膏”是从丹参中提取其有效成分后精制而成的煎膏剂产品。该产品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等功效,主要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积聚、腹痛刺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冠心病心绞痛等症。丹参膏已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2013年,“丹参膏”列入韶关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民俗:“猫公狮”

张氏“猫公狮”由张九龄独创,是流行于广东省韶关地区的一种传统习俗,主要分布在韶关市浈江区犁市镇梅塘村一带,是由传统舞狮延伸出来的,一般在春节期间进行表演,表演动作以拜年、祈福为主。

“猫公狮”道具主要有狮子一只、猴子面具两张、四方桌一张、双刀、螺角、书盒,伴奏乐器有锣、鼓、钹。舞狮表演者在锣鼓钹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活动内容主要有拜年、开盘、唱狮头歌等项目。拜神,是由带狮(狮队的中心人物)领着狮队到村子里或其他村的人家拜年的一种仪式,表达劳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良好祝愿。如今“猫公狮”不仅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存在,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乡土文化,村里举办大事、喜事时都要舞“猫公狮”,为村民带来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表达村民日子越来越美好的生活景象。

2016年,“猫公狮”被列入韶关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体育、游记与杂技:“犁市胡氏蔡家拳”

“犁市胡氏蔡家拳”源自广东中山,清乾隆年间,有中山何家辉(俗名“烂头何”)至南少林研习蔡家拳,学成后返乡收徒授拳,三传至刘纪,再传刘九如、何恩等。清嘉庆年间,何恩以授武为业,将蔡家拳传入粤北,流传于浈江区犁市镇东雷村,已有二百余年历史沉淀,并成为广东南拳五大拳种之一。

“犁市胡氏蔡家拳”拳法上着重于偏门攻击,快步抢攻,消身借力,在拳术手法上讲求手、肘并行。拳法种类有两仪四象拳(俗称“四门拳”)、摇步拳、散插拳等。步法以马步三角步为主,辅以高四平步、拖步弓马、跪马、插马、歇马等。各拳法表现特征,动作幅度较大,擅发长力,出拳后肘直伸,在拳法功力培养上,蔡家拳从一十八式习起,动作包括:起、落、进、退、潜等。

2018年,“犁市胡氏蔡家拳”被列入韶关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美术:“浈江张氏木雕艺术”

“浈江张氏木雕艺术”流传于韶关市浈江区乐园镇,自明清传入本地后,经历四百多年的发展历史。随着新中国的发展,浈江张氏木雕艺术异军突起,作品以选材讲究、构图题材巧妙、多样,雕饰圆柔、结构严密、雕工浑厚,装饰性强,具有强烈的岭南艺术风格与特征,深受社会民间的喜爱。

“浈江张氏木雕技艺”包括浮雕、沉雕、透雕(镂空)、圆雕、镶嵌雕,以及线刻、阴刻、阳刻等技法。根据木雕使用的材料,分为根雕、原木雕与平面板材雕三大类。其中,根雕讲求“化腐朽为神奇”,立足于根艺造型,雕刻出各种具有实用器具(如茶几)以及艺术作品;原木雕讲求的是“利用植物(树干)原木材型,包括原木纹理、色彩或造型”,雕刻出包括人物、自然花鸟虫鱼及飞禽、走兽等艺术雕饰作品;平面板材雕讲求的是图案构思,以自然山水,社会人文以及传说、故事或书法艺术为原型,雕刻出艺术图案作品。木雕艺术不仅拥有历史传承价值,仍具有较高的经济、文化和艺术传承的重大意义。

2021年,“浈江张氏木雕艺术”被列入韶关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舞蹈:“浈江香火龙”

“浈江香火龙”起源于浈江区十里亭镇湾头村,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每年元宵佳节香火龙都要隆重登场,飞腾舞蹈,扎制和舞龙技艺代代相传,因此该村被认为是十分奇特的“火龙村”。

香火龙用稻草扎制而成,在稻草扎制的龙身上插满点燃的香火,巧妙地构架突出龙头。浑身金光闪闪的龙身在夜幕中狂舞,时上时下,飞舞翻滚,动作流畅,形态逼真,迅捷异常,场面非常壮观。香火龙连舞3晚,第一天龙身长33米,寓意生生猛猛;第二天36米,寓意六六大顺;第三天39米,寓意福禄长久,子孙绵延。舞龙结束时,香火燃尽,人们把龙身送往浈江河边,谓之送龙入水,灵龙则逐波而去,保佑过往商船和客商安全。香火龙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和征服了无数观众,令人赏心悦目,得到极大的艺术享受。

2018年,“浈江香火龙”被列入浈江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传统技艺:“韶州客家刺绣”

“韶州客家刺绣”是流传在浈江区域客家民间的一项传统技艺。历史上浈江地处韶关城区东北部,境域古属曲江县,与乐昌、仁化、始兴、南雄及翁源等地,地域人文系粤北传统客家地区之一。

传统的“韶州客家刺绣”基本内容包括技艺使用工具、布料以及绣料运用上,大抵与“粤绣”相一致。其技艺在工序、工艺方面,传统的韶州客家刺绣,其工序大抵分为上样、绷布、织绣、绣品裱饰等四道工艺。并蓄兼收包括传统湘绣、蜀绣以及粤绣之潮绣、广绣、瑶绣等技法,传统的织绣技法不仅汇聚了包括平针、条纹针、点绣、边绣、贴绣、剪纸绣与辅助针法等七大类共27种绣法,技艺绣品亦呈现出包括地域人文、宗教信仰与艺术、工艺特征,技艺作品亦在不断的创新中,兼具实用性、观赏性等价值。以“家传、师承”方式维系的传承,使这种织绣法成为“粤绣”中脱胎于传统女红,又区别于潮绣、广绣与瑶族刺绣之外的传统民俗技艺,技艺广泛流传于粤北客家地区。

2023年,“浈江客家女红(织绣)技艺”被列入浈江区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5年,“浈江客家女红(织绣)技艺”更名为“韶州客家刺绣”。

传统技艺:“韶阳醇传统酿酒工艺(技艺)”

“韶阳醇传统酿酒工艺(技艺)”,是流传于浈江境域的民间传统技艺。历史上浈江地处韶关城区东北部,境域古属曲江县辖,与乐昌、仁化、始兴、南雄及翁源等地,地域人文系粤北传统客家地区之一。

史载流传于韶关地方的传统酿酒技艺,始于“五岭”南北交流过境粤北习俗。据《本草》载:为防过境染上“瘴疠”,大凡过境者皆“三人触雾晨行,饮酒者,独不病。故北人度岭,率相勉饮酒,而迁客(中原南迁移民)羁士,往往醺酣以自适”,酿酒亦由此盛行于南北客家。区别于“赣俗不酿烧酒,止以糯米为酒。”五岭以南地区韶州民间则盛行烧酒(高度白酒)酿制工艺技艺。作为一种技艺在工艺上呈现的酿制酒特征,主要体现在酒品“清透无色、香气芳烈、入口绵柔、回味悠长”等方面。从古“以御烟瘴”“驱赶瘴气”“怯除瘴疾”,到酿制酒具“无色透明,香气芳烈,清爽适口,入喉浓郁、劲大,回味悠长”,再到现代酒“色清透明、窑香浓郁、入口绵甜、回味悠长”等特征,工艺保持了酿制酒具有的酒质特征。

2023年,“韶阳醇传统酿酒工艺(技艺)”被列入浈江区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浈江发布

编辑 杨韬
校对 符如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