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沥之变:从蚊媒防控到长效治理

作者 熊程 2025-08-13 20:18

这段时间,佛山南海大沥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是:更干净卫生、更舒服了。

从城市到乡村,从工厂到楼房,从街巷到商场……因蚊媒疫情防控而推进的爱国卫生大行动,是带来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大沥全镇上下以雷霆之势开展攻坚,坚持全面部署、全员出动、全域攻坚、全链协同、全民参与。尤其是一批闲置地、卫生黑点的清理,令群众获得感爆棚。

大沥这些轰轰烈烈的运动攻势,粗看起来似乎与其他地方没什么差别,但实际上内有乾坤。大沥发现:每一个“小问题”的背后通常关联着治理机制不畅、物业管理缺抓手、多元主体动员不够、宣传力度不足等体系性和长期性问题;每一个“小问题”要根治,甚至有的连仅作表面性处理,也需要动员到整个体系的力量。

此次疫情考验中,每一个典型问题暴露出来之后,大沥都会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怎样协同攻坚,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不反复?二是怎样长效巩固,从问题现象深入到背后的体制机制?几乎每一个典型问题的解决过程,都伴随着现有人居环境整治体制机制的一次优化。

短效不如长效,急治不如机制。为了进一步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工作成效,“党建引领、城乡同步、全域提升”的长效机制已成为大沥关注的重点。

大沥加快探索“党建引领、城乡同步、全域提升”的长效机制。图为近期由荒废旧宅改建的“河三印象园”。

大沥加快探索“党建引领、城乡同步、全域提升”的长效机制。图为近期由荒废旧宅改建的“河三印象园”。

“五全”出击,治闲地治黑点

蚊媒疫情防控,关键是防蚊,而防蚊的关键在于卫生。

这不只是理论,更是大沥人的亲眼所见。在此次基孔肯雅热疫情中,大沥多个社区病例明显较少(只出现1例或0例),这些刚好是上半年在人居环境整治中投入大而成效好的社区。

这不只是亲眼所见,更是大沥全面部署、全员出动、全域攻坚、全链协同、全民参与的行动。

比如在闲置地整治方面,大沥水头社区潘村南面祠堂侧一块约768平方米的闲置地,由于村民占地种菜,产生较多杂物垃圾,存在偷倒建筑垃圾,环境卫生差,易造成蚊虫孳生。从7月25日起,大沥对其开展清理杂草垃圾,于8月8日完成消杀、土地平整、硬底化等全部整理工作,相关投入约10万元。目前该土地已完成硬底化,后续拟利用作为居民群众休闲活动场所使用。

水头社区潘村南面祠堂侧地块改造前后对比。

水头社区潘村南面祠堂侧地块改造前后对比。

大沥河西新桂村边一块约1万平方米的闲置地,此前有零星村民种植蔬菜,并有水沟存积水等情况,其余空地杂草丛生。大沥使用钩机、推土机等机械对该地场进行全面平整,并进行围闭管理,相关投入约2万元。该地块控规为商住及绿化用地,将按控规进行开发出让,近期计划临时出租作停车场。

又如在卫生黑点整治方面,盐步直街社区青龙上街一屋主因房产问题与其家人产生心结无法解开,近十年来执垃圾将房屋填满,宁愿睡巷道也不愿清理,成为周边居民“连家门都不敢开”、孳生蚊虫与火灾隐患的十年顽疾。大沥铁军、社区、市政环卫合力通过“熟人网络”和“情感纽带”,对该处自建房进行清理,共清理垃圾约4吨。(相关链接:破旧焕新,大沥何为?

盐步直街社区青龙上街“垃圾屋”整治前后对比。

盐步直街社区青龙上街“垃圾屋”整治前后对比。

黄岐小米街黄岐花园东南侧,由于周边小型厂企、皮革市场商铺偷倒生活垃圾和皮革边角料等固体废物,形成卫生黑点。大沥执法部门强势介入,督促各小规模作坊签订工业垃圾收运协议,社区、执法、环保、市政等政府部门联合驻守偷倒黑点,劝导周边居民商户不要乱抛垃圾,定时定点投放。

长效机制,既对事也对人

几乎每一个表面闲置地、卫生黑点问题背后,都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长效机制,首要是对事。最近大沥处理的典型闲置地和卫生黑点,有相当一部分位于城市社区中。这使人联想到近年来大沥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中的许多行动和机制。例如早在2023年,大沥就开始逐步建立农村社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长效管理机制,推动各农村社区制定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长效管理专项公约。但是在城市社区,天台、闲置屋、插花地等问题由来已久,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形成长期有效的解决机制。

城乡同步,因此成为大沥构建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的重要一环。一方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继续推进和优化;麟凤一毛,不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要成为城市社区的参考,而且城市社区也要根据自身特点因地制宜。

长效机制,根本是对人。青龙上街“垃圾屋”清理中显示出的联合大党委机制,就令人印象深刻。在疫情防控中,大沥此前探索的联合大党委平台成为了跨社区资源调度的“超级中枢”,打通“难题直报”和“高位攻坚”的绿色通道,打破传统社区间的资源壁垒,当某一成员单位发出信号,其余单位能依托平台机制,高效调度人力、物力资源,迅速派出支援力量,实现快速响应和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强大合力。

机制有“大”也有“小”,关键都在党建引领。联合大党委之外,党建小红格也发挥着作用。2023年,大沥镇探索实施党建小红格机制,设置309个“党建小红格”,搭建“组长-副组长-格长/指导员/信息员-小组长-网格员”五级队伍架构。通过“党建小红格”机制,大沥精准甄别华盈汽配城周边环境卫生及交通痛点问题纳入机制进行处置,组织党建、市政、执法、交警、自资、沥桂社区及社区驻点团队共同推动整改。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居民群众从“看效果”转变为“齐动手”、从“要我干”到“我要干”,自发参与到防控工作中。居民们主动清理房前屋后积水、杂物和散落垃圾,自觉维护环境卫生。更令人欣喜的是,部分热心群众还主动协助驻点团队和青锐铁军开展攻坚工作,形成了群防群治、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为长效治理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这些正在探索推进中的长效机制,将在近期形成完善的制度并发布。大沥向来以实干为先,长效机制也将体现为实的部署、实的作风、实的成效,令人充满期待。作为改革探索先行者的大沥,也必将在未来更有制度深度,更有民生温度,更有发展高度。

采写:南方+记者 熊程

通讯员 沥宣

通讯员供图

编辑 陈禧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