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迎来45岁生日。45岁的深圳特区,风华正茂,创新之城、活力之城、未来之城星光熠熠。
谈起深圳,当然会谈起创新、年轻、科技;谈起深圳,也离不开一个关键词——宝安。
宝安,是深圳最古老的地名,深圳市的前身就是宝安县。时代风云变幻,几经改革变迁,而今的宝安,是深圳下辖行政区之一,在深圳版图中举足轻重。
过去,现在,未来,在宝安交汇相融。
如果说,深圳的发展是一串密码,让我们在深圳的“原点”,解码深圳。
在全球众多城市中,深圳宛如一颗闪耀的星星,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与活力。深圳崛起背后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多元、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这种文化犹如肥沃的土壤,孕育着创新的种子,使其在深圳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作为深圳的前身,从宝安身上,就能淋漓尽致地看见深圳多元、开放、包容的城市特质。
为何这么说?
因为宝安有企业云集,也有人群熙攘。
数据显示,宝安拥有制造业企业5万多家,国高企业7397家,连续8年位居全国县区级首位,商事主体超过百万,相当于每5个宝安人里就有1个是老板。同时,宝安是深圳人口第一大区,每4个深圳人就有一个在宝安,是许多年轻人来深落脚的第一站。
因为宝安有国际风貌,也有都市烟火。
前海的2/3落在宝安,宝安国际机场、深中通道、正在建设中的深铁路等交通设施连接起了宝安与湾区、与全国、与世界,宝中、空港两大国际商圈,构筑了国际滨海城区风貌。而在宝安大道另一侧,则是密集的都市生活区,人流穿梭,三餐四季,烟火升腾。
因为从创业精英到普通建设者,各行各业都同享着这座城区。
在这里,科技精英与普通工人穿梭在同一幅城市图景中;工业厂房与商务楼群共同组成每一天的晨昏。这种近乎天然的包容力,让每一种生活都被看见,让每一种努力都被尊重,也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与舞台,“来了就是深圳人”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珠江入海处,总是激荡着时代转折的浪潮。
45年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激励了一代代在深圳奋斗的人。
说起深圳的崛起密码,有三个最为各界津津乐道:创新“六个90%”现象、超大型城区的治理能力和企业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
宝安与深圳一脉相承,每一步都诠释着特区精神。
1978年,深圳第一条“三来一补”生产线在宝安落地,短短十余年间迅速形成珠三角最大的加工制造业基地。而后,适应时代需要,宝安再次发挥敢闯敢试精神,从主动腾笼换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闯出了一条产业升级之路,其探索性发展支撑了整个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及龙头企业的成长。
现在,深圳创新“六个90%”已全面在宝安落地,宝安创新已实现“9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等都在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和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等都出自企业”。
面对超大规模的管理人口和多元社会结构,宝安在基层治理上和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探索,“网格化”智慧管理等就在宝安首创,“放管服”改革、“秒批”、“免申即享”则让“宝安服务”广受企业欢迎。
诠释特区精神的还有永不止步的奋斗者。王来春2004年在宝安沙井创立立讯精密,如今已是“果链巨头”,“与凤同飞,必出俊鸟”成为王来春多年创业的写照;影石创新、正浩创新、小阔科技、自变量、蓝思科技等一批90后创立的企业走上国际舞台,新一代创新者正从宝安出发。
创新,是深圳与生俱来的特质与内核。产业发展到哪里,深圳就落子在哪里。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优必选,一批批企业脱颖而出,领自主创新之先。
深圳布局“20+8”战兴产业集群,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万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蝉联全国“双第一”。
“20+8”产业集群中,有“17+2”落在宝安。此中,有宝安特色的智能终端等集群,还有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破万亿的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等。
说到深圳的未来赛道,不能不提近来备受关注的“具身智能港”。
“具身智能港”位于宝安大铲湾片区黄金海岸线,集聚了腾讯、VIVO、立讯精密、鹿明机器人、戴盟机器人等初创到“龙头”的产业链企业,汇聚湾区产业投资大厦、腾讯总部园区、智能机器人灵巧手产业园等空间载体,落地华为云具身智能产业联合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工业互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宝安低空经济产业公共服务中心等创新平台。
“具身智能港”不止是企业的物理集聚,更是产业链上下游的精准布局。
“港”内有企业负责开发机器人的“大脑”的底座,如宝安企业自变量机器人研发端到端具身大模型,让机器人自主决策。
有“成员”负责机器人“感官”突破,如戴盟机器人就是国内多模态触觉传感器的领跑者。
有机器人的“身体”制造企业,兆威机电等攻坚关节模组与仿生肢体,“极客智造”配备6条产线,可为具身智能等新技术、新产品提供低成本中小试。
还有负责场景应用的。华为云具身智能产业联合创新中心已孵化9家具身子公司,推动焊接机器人、电力巡检机器人进入产线实测。
站在45岁的节点,深圳的下一个战略机遇在哪里?
从政策看,深圳新一轮综合改革试点启动,更多红利逐步释放;
从产业看,技术革命方兴未艾,深圳抢占未来产业风口,从“应用创新”向“源头创新”跃迁;
从区域看,湾区城市区联动协作日益密切,深圳核心引擎作用凸显;世纪工程深中通道通车,深江铁路等重大项目加速,珠江口东西两岸之间的“天堑”被打通,湾区融合按下“加速键”……
站在珠江口东岸,产业积累深厚、深度拥抱前海的宝安,也必将从中受益,“区位+政策+交通”的叠加优势让宝安成为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桥头堡,承载着更多可能。
当然,机遇与挑战,从来如影随形。承接利好的同时,45年如何再出发,也是其必须直面的话题。
最近几年,随着湾区发展中心向珠江口和伶仃洋不断靠近,深圳西部的集聚度、首位度越来越高。
与之一起不断提高的,还有各界对宝安的关注和冀盼:过去,这里是深圳的“原点”;当下,这里是深圳的“大梁”之一,以后,希望这里看到更多深圳的未来。
在变局中,期待宝安更开新局。
撰文:崔洁 胡百卉
摄影:何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