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赛场上的青春护航人|小海豚的全运日记

作者 梁时禹 2025-11-25 13:55

“您好,请出示一下您的票,谢谢配合。”每当十五运会田径项目比赛开始,在检票口,都能听到志愿者蔡汝烨清脆且充满活力的声音。高效的检票流程,为赛事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蔡汝烨是十五运会田径赛场志愿者服务的一个缩影。

他们中有的人在寒风中坚守检票通道,有的人在雨夜里维护比赛场地,有的人用微笑化解观众焦虑,有的人用专业保障赛事运行。虽然岗位不同,但他们共同构筑了一场顶级赛事最坚实的保障基础。

从日出到月升,从检票口到媒体区,从看台到赛场,在十五运会田径赛场的11个日夜里,这群年轻人用汗水诠释着新时代的青年担当。

系统运行

每一道流程都严丝合缝

“赛前培训—现场执行—赛后清点”,这是检票志愿者蔡汝烨对自己工作的精准概括。在她看来,志愿服务绝非简单的站岗执勤,而是一场系统化、标准化的运行过程。

每天开赛前15分钟,蔡汝烨和同伴们都会提前到岗进行当日分工。正常情况下,每条通道配置一名志愿者机检、一名志愿者撕票;客流量较大时,则调整为两人验票、两人撕票,并有专人负责咨询解答与方向引导。这种灵活机动的分工模式,确保了在日均数万人流量的情况下,检票通道依然秩序井然。

这样的系统性,体现在赛场的每一个角落。媒体运行处的郭梓蕴需要同时兼顾多岗位、多环节,形成一套完整的“赛前布置—赛时协调—赛后收尾”工作链条。赛前划定媒体区域、布置防护栏和指示牌;赛中引导观众绕行、指引媒体按证件类型进入指定区域;赛后打开礼宾带,确保媒体顺利撤离。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反复演练。

在观众服务处担任C区网格组长的汤晟庭,不仅要引导观众入场、核验门票、维持看台秩序,还要协调组员的岗位分工与轮休安排。他独创的“30分钟轮岗制”,确保了志愿者始终保持最佳状态。“每个猫洞口安排三名志愿者,分别负责验票、发放与回收临时通行证、现场引导,这种精细化的分工让我们在面对大客流时也能从容应对。”

而在赛事最核心的区域——田赛场地,余卓斌和他的团队以“安全、稳定、随时可用”为最高准则,守护着比赛器械的精准就位。他们的工作贯穿赛事全周期:赛前比运动员更早到场,完成跳高垫、横杆、投掷器械等设备的检查、校准及布置;赛中像“隐身人”一样在场地边缘随时待命;赛后回收、整理并清点全部器械。余卓斌说:“田赛的场地保障不能出现丝毫偏差,裁判的一句‘调整横杆’或‘更换标枪’必须立刻执行。”

这套严丝合缝的运行体系,确保了十五运会田径赛事在11天、198个小项的密集赛程中零差错运行。正如赛事组委会工作人员所言:“‘小海豚’们用他们的专业素养,为这场体育盛会提供了最可靠的保障。”

温度服务

在规则与温情之间找到平衡

“沟通中最重要的是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以稳定温和的方式安抚情绪。”蔡汝烨的这句话,道出了所有“小海豚”的沟通哲学。在严格的赛事规则与多样的服务需求之间,他们找到了最佳的平衡点。

面对焦急的观众、紧张的运动员、行程紧凑的媒体记者,志愿者们既要坚持原则,又要传递温暖。汤晟庭在观众服务处深有体会:“看台区要面对各类观众——走错区域的、来晚了情绪急躁的、需要互动提醒的、对座席不满的……每一位都需要耐心沟通。”他始终坚持“小海豚微笑服务”原则,“即便一个问题需要回答几百遍,也要把每位观众当成第一次问我们。”

这种专业与温度并存的服务,在赛场的每个角落悄然绽放。蔡汝烨分享了一个温馨瞬间:有一天检票时,一个小女孩认真地问她:“姐姐,你是志愿者吗?”她笑着回答:“是的,我是一只小海豚。”女孩的母亲随即对孩子说:“你长大也要像姐姐一样做志愿者。”这个简单的对话,让她感受到了志愿服务的价值所在。

温暖是双向流动的。张振宇在检录处服务时,常常遇到紧张备赛的运动员。“我们会用温和的态度帮助他们放松,有时一个微笑、一句加油,就能缓解他们的压力。”让他感动的是,很多运动员在结束比赛后,会特意向志愿者们道谢。

余卓斌在田赛场地服务时,虽然要求“不抢镜、不越位”,但运动员们依然注意到了他们的付出。“有运动员在结束热身后特意向我们说‘谢谢你们’,让所有的辛苦瞬间被理解。”

这些温暖的瞬间,成为志愿者们克服困难的最大动力。郭梓蕴感慨地说:“记者匆忙中仍不忘向我们致谢,小朋友礼貌的鞠躬、主管深夜准备的夜宵、志愿者之家的生日会……这些细小但真诚的善意,汇成了冬日最宝贵的温度。”

成长收获

在奉献中看见更大的世界

“我最大的收获,是来自老师与同伴的坚定支持,以及在共同奋斗中建立的深厚情感。”蔡汝烨的话道出了许多志愿者的心声。在服务的同时,“小海豚”们也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成长蝶变。

对张振宇而言,志愿服务是一场体力与学业的双重挑战。从10月23日开始参与开幕式服务,他经历了五场全要素排练,每天几乎18小时连轴运转;田径赛事阶段又连续十天从早上6点忙到晚上10点。“身体疲惫与课程压力不断叠加,但学校老师及时关注,为志愿者之家铺设瑜伽垫、协助开具假条,极大缓解了我们的压力。”在团队互助与关怀中,他度过了最艰难的阶段,也学会了在高压中统筹时间、调整心态。

汤晟庭作为网格组长,在处理观众投诉与组员情绪中,练就了更强的情绪管理与团队指挥能力。“面对持续不断的抱怨与投诉,我学会了过滤负面声音,把全部精力投注在当下任务中。”最让他感动的是团队之间的默契支持,“组员总会说‘没事的组长,我还能再坚持一会’,一句‘组长辛苦啦’,一次主动顶岗,都让我们觉得是在共同守护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余卓斌在田赛器材保障的岗位上,对团队协作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回忆起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需要在8分钟内拔除上百个马钉、卷收几十米标识条、归位所有标枪。“任务量大、时间紧,但我们以分区作业、流水动作完成了这次高压挑战。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即使我们站在后台,但正是这样的后台力量,让比赛能如同舞台秀一样顺畅亮相。”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服务,志愿者们对体育、对责任、对国家的理解也更加深刻。郭梓蕴在服务传奇运动员钟焕娣夫妇后深受触动:“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田径一线,让我明白体育精神不仅是赛道上的几秒钟,更是几十年的坚持、热爱与传承。”

张振宇在现场见证苏炳添退役时,感受到了竞技精神的震撼力:“虽然他带着遗憾谢幕,但他数十年坚持自我突破的历程,让我切身体会到何为真正的竞技精神与责任担当。”

余卓斌则从岗位中找到了使命感。“作为广东人,我特别珍惜能在家乡参与十五运会的机会。当运动员在我们维护的场地上夺冠时,我切身感到个人的力量虽小,但当它汇入国家盛事,就有了份额、有了意义。”

这种成长,正如汤晟庭所说:“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是我和我的伙伴们,而不是别人,亲手参与、推动并完成了一场国家级大型赛事。这种认可,是一生都难再复制的经历。”

南方+记者 梁时禹

编辑 王露纯 冯颖妍
校对 马海铭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