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项非遗赴一座城”成新潮流

2025-11-27 11:23

近日,2024年“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典型创新实践名单发布,全国51个项目入选,其中广东占4席,数量位居全国首位。从节庆品牌打造到城市IP塑造,从文博产业链赋能到乡村振兴实践,广东的非遗保护工作展现出蓬勃的创新活力。这不仅是非遗保护领域的成绩单,更是一幅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的生动图景。

广东醒狮、英歌等非遗项目通过AR/VR、元宇宙等技术实现数字化转化,如三七互娱游戏《叫我大掌柜》融入广府非遗元素,覆盖全球174个国家,月活用户超1亿。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如“AI讲古人”、虚拟狮头跨界游戏等创新,让非遗在年轻人中“圈粉”无数,也热衷于为了一项喜爱的非遗奔赴一座城市。

2025非遗品牌活动推广周——非遗品牌建设研讨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2025非遗品牌活动推广周——非遗品牌建设研讨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非遗保护从“抢救”走向“创造”

长期以来,非遗保护常被视为一项“抢救性”工程,重在记录和保存。然而,广东的实践表明,非遗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存”,更在于“活”。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打造的“节庆‘叹’非遗”品牌,正是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该品牌以传统节日为契机,通过墟市、工坊、展演等“可体验、可参与、可消费”的场景化设计,让非遗从博物馆的展柜中“走出来”,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五年来245场活动、超600万线上人次的参与,证明非遗并非曲高和寡,只要找到合适的载体,就能引发广泛的情感共鸣。

“节庆‘叹’非遗”品牌线下活动。摄影:陈冰青

“节庆‘叹’非遗”品牌线下活动。摄影:陈冰青

“节庆‘叹’非遗”品牌活动上展出的佛山木板年画。摄影:陈冰青

“节庆‘叹’非遗”品牌活动上展出的佛山木板年画。摄影:陈冰青

从民俗到IP 非遗需要“现代叙事”

佛山美陶湾的“游朱紫”项目,为我们提供了非遗现代转型的另一个样本。它巧妙地将历史街区的文化底蕴与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消费习惯相结合,通过巡游、市集、体验活动等“热辣滚烫”的方式,让古老的朱紫街焕发新活力。这里的创新在于,它不再将非遗视为孤立的展示对象,而是将其作为构建城市IP的文化元素,与创意设计、旅游休闲、商业消费进行深度融合。非遗的现代表达,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创造性的“转译”,使其成为当代文化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

“游朱紫”活动现场。佛山禅城石湾供图

“游朱紫”活动现场。佛山禅城石湾供图

“游朱紫”活动现场。佛山禅城石湾供图

“游朱紫”活动现场。佛山禅城石湾供图

产业链赋能 让非遗保护可持续

江门新会陈皮文化博物馆的实践,则展示了文博产业链对非遗传承的强大助推力。它不仅仅是一个展示场所,更是一个集文化传播、教育研学、旅游体验和产业推动于一体的平台。通过打造“陈皮古道”综合体,将非遗资源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产品与服务,实现了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双赢。这种“自我造血”的模式,让非遗保护摆脱了单纯依赖投入的困境,走上了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新会陈皮是江门市新会区特产,也是广东三宝之一。摄影:陈冰青

新会陈皮是江门市新会区特产,也是广东三宝之一。摄影:陈冰青

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关键在“融”

清远连南的“瑶族耍歌堂”则展现了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潜力。通过“非遗+节庆+旅游”的融合创新,古老的瑶族盛典不仅得以活态传承,更催生了强大的品牌效应和经济效应。2024年活动期间近30万人次的游客和2.43亿元的旅游收入,充分证明了非遗能够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绿色引擎。

这种模式的成功在于,它激发了当地社区的文化自觉与内生动力,让村民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共享发展成果。

清远连南的“瑶族耍歌堂”。主办方供图

清远连南的“瑶族耍歌堂”。主办方供图

广东四个项目的成功,核心经验在于深刻把握了“融”字精髓。它们不是简单地将非遗元素生硬地植入现代场景,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非遗与现代生活美学、消费需求、产业发展乃至区域战略自然交融。这种融合,既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生命力,也为现代生活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非遗保护的未来,或许正蕴藏在这种双向奔赴、彼此成就的融合之道里。广东的实践,无疑为全国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如何避免过度商业化侵蚀文化内核

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的碰撞中,非遗IP化成为一把双刃剑,既能赋能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也可能导致文化内涵在过度商业化的浪潮中被稀释。

非遗IP化虽然前景广阔,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大的风险是过度商业化导致文化异化。当非遗项目被过度包装,迎合市场需求,可能导致其核心文化内涵被稀释。

历史上,一些非遗项目曾因过分追求商业化而丧失本色。如某些地区将传统手工艺简单化、批量化生产,虽然短期内扩大了销量,却长期损害了非遗的文化价值。非遗IP化不是简单的商业化,而是一场立足当下、激活文化基因的深刻变革。

传承链条断裂也是非遗IP化面临的重要问题。随着老一辈传承人老去,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兴趣减弱,许多非遗项目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

例如,瑶族刺绣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邓菊花曾指出,由于工艺繁琐,学刺绣的瑶族姑娘非常少。一件手工绣品需要绣8个月,而机器只需几秒钟,虽然品质不同,但机器制品造价便宜得多,挤占了手工市场。

此外,文化内涵浅表化同样不容忽视。一些项目在IP化过程中,只注重非遗元素的表面应用,而未能深入挖掘其文化底蕴。如简单将非遗图案印在商品上,却缺乏对图案背后文化意义的阐释和传达,使非遗IP化流于形式。

他山之石

除了广东,全国多地也涌现出许多让非遗“活”起来、“潮”起来的优秀案例。这些案例的成功都有一个共同内核:以当代的视角和创新的手法,在尊重非遗文化基因的前提下,巧妙地进行“转译”和“再造”,让其真正融入当下的生活方式、审美体系和消费市场。

IP化与国潮化,拥抱年轻市场:福建的“三条簪”非遗IP是一个典范。它跳出单纯售卖工艺品的思路,将传统服饰符号提炼成时尚IP,与“国潮”风尚深度融合,让古老的非遗以年轻人喜爱的方式重新进入日常审美和消费领域。这表明,非遗创新需要深刻理解当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用现代化的语言重新诠释传统价值。

品牌化与产业化,激活经济价值:陕西的“咸阳茯茶”展示了品牌建设的力量。它不仅仅是保护制茶技艺,更是通过“文化传承+产业创新+品牌驱动”的融合发展路径,打造出有影响力的区域公共品牌,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蓬勃发展,让非遗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

体验化与场景化,强化情感连接:陕西渭南的“让心回家”非遗体验官活动,核心在于创造深度体验。它通过精心设计的寻根之旅,让参与者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成为非遗文化的体验者和传播者。这种模式将非遗与个人的情感记忆、乡愁归属紧密相连,实现了从“物”的传承到“人”的连接的升华。

科技赋能与数字化,打破传播边界:浙江省的实践突出了科技的力量。通过AR、VR、数字影像等技术,非遗不再是博物馆玻璃柜里的静态陈列,而是变成了可互动、可感知、甚至可“携带”的沉浸式体验。这极大地拓展了非遗的展示边界和传播半径,尤其能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丨陈冰青

【本文责编】刘树强

【频道编辑】李卓华 史成雷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叶石界 郭芳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编辑 陈冰青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