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高温“烤”验,人类有何“凉”方?|环球深壹度

观天下 2025-07-13 08:00

今年我国入夏明显快于常年同期,多地持续“桑拿天”。除我国外,多个北半球国家也集体“迎战”热浪。专家分析,每年高温天气出现得越来越早,同时极端寒潮、大规模山火等极端天气更常发生,都说明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

数据显示,全球变暖正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造成越来越大的威胁。专家指出,全球变暖影响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间并不遥远,应作出适应。专家同时呼吁,气候变化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

7月11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人们在喷泉中戏水降温。

7月11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人们在喷泉中戏水降温。

北半球遭“炙烤”

极端高温再创历史纪录

7月以来,我国出现今年来最强高温过程,多次遭遇持续性高温天气。刚刚走出梅雨季的安徽多地遭遇连日晴热,合肥4日气温飙升至39.3℃,打破当地7月上旬最高气温纪录。5日,山东潍坊、青岛、烟台等地的10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日最高气温突破7月历史极值。

此前,我国刚刚经历了历史同期气温最高的6月。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日前表示,6月(截至6月25日)全国平均气温21.1℃,较常年同期偏高0.9℃,与2022年并列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一。

不仅如此,今年我国多地入夏进程还明显快于常年。今年夏天为何热得如此“不寻常”?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王飞腾介绍,从气象角度看,过去一年(2023至2024年)经历了强烈的厄尔尼诺事件,其滞后效应导致今年春季我国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偏北,从而使高温天气提前爆发。同时,今年春季降水偏少、冷空气势力减弱,地表干燥加剧了地面升温,使得大范围高温天气提前到来。

7月11日,在英国伦敦,一名观众观看2025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时扇扇子降温。

7月11日,在英国伦敦,一名观众观看2025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时扇扇子降温。

“酷热难耐”的夏天不仅发生在我国。今年以来,北半球多国都在“迎战”高温天气。

据媒体报道,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发布的月度数据显示,2025年6月,全球平均气温达到16.46摄氏度,为有记录以来第三热的6月。其中,西欧地区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6月,平均气温达20.49℃,刷新了2003年创下的纪录。

7月4日,在德国东部德累斯顿的易北河岸边,干旱天气导致水位下降。

7月4日,在德国东部德累斯顿的易北河岸边,干旱天气导致水位下降。

在法国,高温天气已让本土96个省中的84个省、88%的人口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西班牙,近2/3城镇发布健康风险警告,其中804个城镇处于最高警戒级别。据西班牙国家卫生部门统计,仅今年6月,高温已造成该国超过300人死亡,其中已有约260例被确认与中暑、热射病等高温直接相关。

6月30日,在西班牙参加一场国际会议的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文警告,自己正在亲身体验热浪,“极端高温不再是罕见事件……这已经是新常态”。

7月6日,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街头,一名男子站在喷雾装置中消暑。

7月6日,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街头,一名男子站在喷雾装置中消暑。

王飞腾指出,全球高温天气提前爆发、极端高温天气频发等趋势,均指向一个更深层次的维度——全球变暖正在发生。

全球变暖与高温息息相关

易引发寒潮暴雨

日前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5)》提出,2024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为1850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最近10年(2015年至2024年)是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10年。

蓝皮书提出,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于增多、增强,气候风险指数呈升高趋势。2024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消融损失量、中国沿海海平面等监测指标均创下新高。种种迹象显示,气候系统变暖趋势仍在持续。

7月10日,一名撑遮阳伞的女子走在日本大阪的街道上。

7月10日,一名撑遮阳伞的女子走在日本大阪的街道上。

全球变暖与极端高温天气频发之间有何关联?又会如何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大气科学系副教授赵树云介绍,全球变暖指的是全球平均气温的上升。例如在2023年7月,全球平均气温较1850年至1990年的7月平均温度相比,升温超过1.5℃,这也是全球月均升温首次升温超1.5℃,是全球变暖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全球平均气温的上升幅度看似不大,但需要注意的是,该数值反映的是一个背景态的变化。若反映到具体的时空,例如某一地区、某段时间的气候变化,幅度就会变得更剧烈,也即天气变化来得更极端。所以,气候变暖不仅会导致极端高温天气更频繁地发生,也会使极端寒潮、极端暴雨等现象更常见。”赵树云说。

6月23日,农民在美国肯塔基州波旁县的奥克兰农场为牛圈添加饲料。

6月23日,农民在美国肯塔基州波旁县的奥克兰农场为牛圈添加饲料。

受极端天气影响,欧洲重要农业国——塞尔维亚的农业近日遭严重冲击。塞尔维亚水文气象局连日发布警告称,持续高温所带来的干旱少雨正使得该国遭受严重干旱,预计将导致农作物大幅减产。

在东南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椰子主产国接连遭遇极端天气,干旱、热带气旋导致2025年菲律宾椰子产量预计下降20%。报道称,这场短缺危机正席卷全球椰子产业链,国际市场上椰油、椰奶的供应出现紧张,价格大幅上涨。

赵树云表示,全球变暖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农业生产为例,若温度过高,植物会关闭叶片气孔减少水分蒸发,从而导致光合作用速率下降,造成农作物减产。而从生态环境角度看,全球变暖将导致动植物原有生存环境被改变或受到严重影响。近年来,全球多地山火频发,背后都与全球变暖造成的极端天气有关。

这是7月2日在西班牙列伊达拍摄的森林火灾中被烧毁的土地。

这是7月2日在西班牙列伊达拍摄的森林火灾中被烧毁的土地。

王飞腾从事冰川保护工作多年,他对记者表示冰川加速消融正是全球变暖的直接证据之一。冰川原本洁白的表面具有高反照率,能有效反射大部分太阳辐射,降低地球表面温度,在调节全球气候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冰川融化后,不仅使暴露出的暗色地表吸收更多热量,从而导致区域气温升高,热浪更频繁,也会削弱极地与赤道之间的温差,从而扰动高空西风急流,造成热浪、暴雨、寒潮等极端天气持续时间变长、范围扩大。

此外,冰川融水短期内可能引发洪水,长期却会因水源枯竭引发干旱;同时,大量淡水注入海洋还可能扰乱全球海洋环流,改变降水带和季风系统。这些变化共同导致一些地区暴雨频发,另一些地区则更加干旱。

冰川消融还可能引发地质灾害。今年5月,瑞士阿尔卑斯山区伯奇冰川崩塌引发的泥石流,摧毁了附近的瑞士村庄布拉滕大部分区域,约90%的区域被掩埋,造成一人失踪。有分析指出,气候变化导致冰川融化加快,被视为“高山黏合剂”的永久冻土也在解冻,潜在的地质灾害给生活在周边区域的人类带来风险。

5月29日,人们在瑞士维尔望向发生泥石流的地区。

5月29日,人们在瑞士维尔望向发生泥石流的地区。

冰川如同气候系统的‘调节器’,冰川的加速融化使全球热量与水汽分布失衡,进而使极端天气更强烈、更早发、更难预测,堪称一个负反馈叠加的‘恶性循环’。”王飞腾说。

国际社会需共同应对

公众要适应“新生态”

2015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的全球性气候变化协议《巴黎协定》,提出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之内的目标。

然而,近年来全球持续变暖,上述目标正面临挑战。数据显示,2024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1.55℃。而在今年4月,全球平均气温仍比工业化前水平高1.51,也是有记录以来第二热的4月。相关研究指出,连续12个月升温高于1.5表明,长期升温1.5的可能性为80%。

7月1日,在法国巴黎,游客在埃菲尔铁塔旁的喷泉中玩耍降温。

7月1日,在法国巴黎,游客在埃菲尔铁塔旁的喷泉中玩耍降温。

受访专家呼吁,全球变暖趋势加剧极端天气的发生,从而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国际社会在应对这一问题上应协调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加入《巴黎协定》以来,克服自身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困难,实施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措施和行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取得了积极成效。

中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2020年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构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调整,采取节能提高能效、建立完善市场机制、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取得积极进展。

7月3日,人们在立陶宛维尔纽斯一处湖边戏水纳凉。

7月3日,人们在立陶宛维尔纽斯一处湖边戏水纳凉。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日前表示,面对美国政府退出《巴黎协定》、全球经济衰退等冲击,中国要有明确的态度——“不能退”,要坚持绿色转型不动摇,要坚守一个基本理念,即绿色转型是人类社会无法回避的共同选择。

赵树云指出,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变暖问题上,也需要加强科研合作,畅通国际之间的科学交流渠道。“全球变暖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需要大量检测现实情况、过去趋势,然后做未来预测。这就需要确保科研工作中的人员交流和数据开放,以及围绕新技术、新研究成果的交流变得通畅。”

应对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愈发频繁的现实,公众做出何种应对?

7月1日,一名儿童在意大利罗马室外冲水降温。

7月1日,一名儿童在意大利罗马室外冲水降温。

赵树云认为,公众可以在改变生活习惯上做出一些努力,例如追求低碳出行、植树造林。此外重要的是,公众有必要接受气候变化的事实,并随之适应。

“大家都能感觉到,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越来越多。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和日常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首先要适应这个现状,同时也要加强保护。”赵树云说,“这意味着,要对自己未来一段时间的生产生活做好安排,及时关注气象预报和灾害预警信息,这样有助于保护好个人和财产的安全。

相关阅读

国际漫谈:王毅会见鲁比奥,传递三方面信息

热聊冷观:“爱泼斯坦案”大反转?马斯克叫板特朗普

漫点看:五星红旗,在霍尔木兹海峡成外国船“护身符”?

南方+记者 泠汐 吴彬彬

策划:彭奕菲

图片:新华社

编辑 钟烜新 彭正子
校对 马海铭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