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寻江门台山沙丘遗址!第六届广东省科技考古基地考古夏令营结营,时长共4分31秒)
第六届广东省科技考古基地考古夏令营结营
7月14日至17日,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广东省科技考古基地、江门市博物馆承办,台山市博物馆协办的第六届广东省科技考古基地考古夏令营在江门举行。来自江门市第一中学与培英高级中学的10名学生齐聚江门台山市海宴镇,他们从课堂走向田野,从理论走向实践,在省考古院的专家老师的指引下,在真实的考古发掘现场中体验考古发掘流程,在工地中学习了解沙丘遗址中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探索岭南地区早期的文明起源。
夏令营中,学生们在省考古院专家朱柯的引领下,首先系统学习了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工具与方法、考古现场的规则、重大考古发现等考古“基本功”。当学生走进真实的考古工地,理论不再枯燥,目睹层层叠压的文化堆积时,课堂上的知识也“活”了起来。
在考古实践中,学生们聆听了台山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冯浩然的现场示范教学,他们穿行于广袤的遗址周边区域,探寻地表器物留存。地上一块其貌不扬的石块,或许就是古代先民用来捕鱼的工具——网坠。考古勘探实践环节更是让学生们惊喜连连,他们在省考古院专家龚海洋的指导下规范地用探铲勘探地层沙土的特征。
此外,学生们还进库房参观,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器物的纹饰、材质、用途等信息,还了解了考古工作者在库房中进行的初步的器物拼对、修复与拓片制作。江门市培英高级中学学生赵梓谦在参观后感慨:“原以为考古发现的都是完整的文物,没想到大部分都是碎片。老师展示修复后的陶罐,光是拼合碎片就花了两个月!考古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细致工作。”
学生们还化身田野“侦探”。他们在考古布方实践中,亲手拉线、定点、打下铁钉,在遗址上划分出属于自己的“探沟”,并观察探沟地层,画出地层线,手持小巧的手铲、毛刷进行精细化清理。江门一中学生关炜琦感叹:“我清理的不仅是一块陶片,还是千年前的信息,是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考古之旅虽有归途,但在夏令营中感受到的沙土气息、触摸的历史碎片以及与伙伴们共同探索的热忱,已如种子般深植于学生的心中。在结营时,江门一中学生谢闻汐表示:“我曾以为考古是一项惊险刺激的活动,但真实接触到考古后,我才发现其实没有那么多的珍宝,但处处都是历史留下的平淡痕迹。我总忍不住想,或许再过几千年,我们的历史也会被后人发掘,如此延续,一百年,一千年,让中华文明更加璀璨。”
据了解,广东省科技考古基地考古夏令营是江门市博物馆的暑期特色活动,目前已经成功举办六届。六届上山下海,六届风雨兼程,学生在学习体验真实的考古现场道路上增强文化自信。
撰文:叶芷晴 通讯员 陈钰淇
摄影/摄像/剪辑:陈钰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