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岭南大地蜜桃飘香,连平县作为“中国鹰嘴蜜桃之乡”迎来丰收季。然而,市场上外地桃冒充本地桃、直播带货低价倾销等乱象,正威胁着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金字招牌”。从田间到直播间,一场守护品质与品牌的“甜蜜保卫战”已悄然打响。
蜜桃飘香时“李鬼”混入市
直播间的“甜蜜陷阱”
连平鹰嘴蜜桃的独特,始于自然馈赠——红砂岩土壤与亚热带气候的共同孕育,成就了其鹰嘴状果尖、琥珀色果肉、清甜如蜜的口感。2015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后,这一“岭南佳果”更成为当地农业的“金色名片”。2025年全县种植面积达8.8万亩,核心产区上坪镇种植面积达5.58万亩,总产量9.2万吨,年产值超16亿元,带动5912户果农增收,户均年总收入25.76万元,更培育出古坑、小水等4个“亿元村”。
但品牌知名度提升的背后,是“李鬼”搅局的隐忧。据本地果农及行业协会反映,近年来外地的桃子被运至上坪,装入印有“连平鹰嘴蜜桃”字样的包装箱,冒充原产地销售。电商直播平台更成为“重灾区”——大量标注“正宗上坪中村鹰嘴蜜桃”“广东上坪直发”的店铺,以29.9元/5斤、35元/5斤的低价吸引消费者,部分店铺销量超千件。而据连平县鹰嘴蜜桃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谢英武介绍,2025年本地桃的电商均价为138—168元/10斤(单果4两以上),“这类低价产品大多不是连平桃”。
“外地桃个头看着差不多,但甜度不够,像啃生番薯,远不如我们正宗桃的甜爽脆口。”一位从业十余年的果农直言。更关键的是,普通消费者难以通过外观分辨真假,“花了钱买到冒牌货,自然归咎于‘连平桃’品质不行”,长此以往,品牌口碑将被稀释。
多管齐下护“桃源”
从田间到直播间的全链条治理
7月18日,连平县委、县政府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品牌保护工作;同日,县鹰嘴蜜桃产业发展促进会发布《关于共同维护连平鹰嘴蜜桃市场秩序的倡议书》,从品质把控、诚信经营、监督共治、品牌共识四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对以次充好、冒用地理标志等行为“零容忍”。
行动迅速落地。上坪镇成立“维护鹰嘴蜜桃市场秩序专班”,形成“专班统筹+村级联动”的立体化监管网络:通过走访桃农、实地摸排、受理举报等方式筛查电商违规行为;联合连平县农业农村局开展质量安全专项抽查,发放追溯承诺达标合格证;组织镇村干部动态追踪疑似运输外地桃车辆,即时上报信息。
截至7月23日,连平县市场监管局已处理1宗直播间“外地桃冒充本地桃”投诉,并联合开展“电商直播及供应链监督检查”专项行动,采取“线上巡查+线下核查”“突击检查+随机抽查”模式,强化全链条监管。
为从源头规范市场,上坪镇划分本地桃与外地桃交易区,在中村村市场设立维权站,发放地理标志保护手册,指导规范用标。上坪镇副镇长林贵铠表示,下一步将抓实源头管控,规范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申请流程,完善果品溯源体系;通过案例普法提升农户与商户知识产权意识;加强网络舆情监测,严查电商平台低价倾销等乱象。
撰文:张浩森 刘永菲 苏奕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