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摆脱“大宗依赖”激活消费动能?活力之城三招破局|中山“四问”

作者 林雨萱;叶志文 2025-08-01 06:31

“终于盼到利和广场新开的好利来,联名活动第一天我就冲了。”7月的周末,中山市利和广场首层,好利来中山首店门口人潮涌动。粉色系门店里,市民吴晓怡举着游戏联名限定款蛋糕,和人形立牌合影打卡。这个总部位于北京的国民烘焙品牌,自三个月前开业以来已成为城市消费热点。

今年以来,小米汽车、好利来等十余家知名品牌首店相继落户中山,山姆、盒马等高端商超也相继落地。中山消费市场的活力不止于首店经济。近三年,中山社消零持续正增长。上半年以来,各类消费活动撬动消费约66亿元;1-5月限上餐饮业增长11.1%,连续两年增速位居全省前列。但也需要看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度依赖汽车和石油、文旅产品同质化等问题,在中山消费升级路上仍有不少障碍需跨越。

即将开业的中山山姆会员店。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新兴消费占比亟待提升

“我那台开了五年的燃油车置换这款新能源车,加上补贴能省多少?”2025年中山以旧换新消费周活动现场,刚走到展台前,市民陈先生就熟门熟路地跟汽车销售人员算起了账。一旁的销售人员对记者表示,这样的对话已成购车市民的“标准开场白”。

上半年,政策工具与消费活动的协同,让增长更有支撑。以旧换新政策累计带动销售超55亿元,“中山乐购”新能源汽车补贴吸引4000人申请,拉动汽车销售额9亿元。

除此之外,中山消费市场的 “烟火气” 还从多元场景中升腾。五一期间,第十五届中山西区醉龙啤酒音乐嘉年华上,从深圳自驾过来的游客对媒体表示,自己带着家人连逛三天:白天看醉龙表演,晚上在啤酒节听歌、吃夜宵。这场吸引超十万人次的活动,直接让周边餐馆营业额涨了22%,酒店客房营收增长27%,印证了“流量”向“留量”转化的潜力。

但繁荣背后,结构性短板不容忽视。本地市民林妤(化名)坦言,深中通道开通后接待多批亲友,却发现多个文旅项目互动体验不足、同质化严重,难寻特色项目。这正是中山文旅项目的短板:互动少、“长得像”。

中山今年以来的消费数据也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这些问题:石油及制品类、汽车类商品是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波动的最大因素,新兴消费占比亟待提升。首店经济虽有突破,但与周边城市相比仍有差距,部分高端消费呈外流趋势。

7月,中山召开的两场经济专题会上,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提到“深中通道开通,带旺了中山餐饮、文旅等消费”,并指出需扭转过度依赖汽车、石油等传统大宗消费品的局面,统筹抓好提振消费工作。

美国游客正在中山离境退税“即买即退”商店体验产品。 南方+ 叶志文,林雨萱 拍摄

从“基础满足”到“品质引领”

如何让文旅消费从“日抛式打卡”变为“常来型体验”?今年上半年,中山的破局路径日益清晰。

从“打卡”到“沉浸”,以场景黏性拉长消费链条。如今文旅内涵已超越传统观光,成为拉动酒店、餐饮、零售等产业的“新引擎”。例如,上半年开业的尚园公共文化中心,将传统市场改造为融廉洁文化、中山形象IP、餐饮等于一体的新型文化综合体,让“拍照打卡”延伸为“半天逛玩”,通过场景升级实现消费链条的延伸。

从“零散消费”到“集群赋能”,借国资力量激活全域潜力。“中山发展旅游要破解‘资源沉睡’与‘服务短板’双重矛盾”,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教授胡卫华曾对媒体提到,中山要以示范带建设引领全域升级——依托近300平方公里五桂山,串联10处森林公园及省级自然保护区,打造环五桂山示范带和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今年,数十个文旅项目加速推进,中山投资控股集团、中山文旅集团以“国资入局”整合资源:前者收购中山国际酒店后,有望与富华酒店形成“岐江沿岸酒店集群”;后者则有望参照“景区+演艺+文创”模式统筹全市文旅项目。“国企搭台+项目联动”正破解资源零散问题。

从“基础满足”到“品质引领”,亟须补强高端供给。下半年,山姆等高端消费场景将加速运营,“首店”“首发” 支持政策持续发力。资深文旅人士表示,中山仍需联合镇街加大高端零售、餐饮招引,明确商圈差异化路径,通过引入优质供给承接深中通道带来的跨区域消费需求,让“中山消费”形成独特记忆点。

尚园公共文化中心。 受访者 供图

【观察】

消费火苗旺,升级还需添柴

近期,“主理人”成为文旅消费热词。中山市动作频频:广东中山文旅集团面向全国选聘高管,为城市文旅找“掌舵主理人”;香山古城公开招募业态主理人,邀商户共筑“新古城”。中山期待“主理人”们合力破解课题:能否把“桥的流量”变“城的留量”?

消费火苗旺,升级还需添柴。而关键,就在消费动能新旧转换。这不仅是消费提振战,更是深刻的城市内功修炼,考验决策者智慧与魄力。

以旧换新是精准杠杆,撬动的不仅是百亿销售额,更是存量市场升级。但政策终有期限,唯有体验场景能创造无限“留量”。

“休闲中山”向“全域旅游”转型,关键在从“有没有”转“好不好”。面对文旅项目同质化瓶颈,中山探索沉浸式体验:罐头艺术园区将旧厂房改咖啡厅,融工业记忆与现代消费;恒远海立方以海洋互动让亲子游客从观赏者变参与者;尚园公共文化中心融廉洁文化展陈与餐饮,延伸文化体验至日常消费。

中山消费仍面临结构性挑战:依赖汽车石油消费,部分高端消费外流。深中通道开通带来机遇,也存在消费流动不确定性。

这场消费升级需内外兼修——用政策调结构、补短板,靠体验塑品牌、强引力。截至6月,中山限上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数比深中通道通车前增长15%。若能从“通道城市”迈向“目的地城市”,深中通道“流量红利”或可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根基。

策划:张培发

统筹:雷海泉

采写:南方+记者 林雨萱

摄影:南方+记者 叶志文

编辑 朱晓宇 钟政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