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儿童④|中山南朗:护苗有方,“114+N”模式助力儿童成长

作者 林雨萱 2025-07-29 12:16

【编者按】

关爱保护儿童是守护希望的民心工程。近年来,中山市强化制度创新,印发《中山市收养评估实施细则》及地方标准《中山市收养评估规范》,制定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关爱服务系列方案与指引,构建起覆盖收养评估、困境儿童及流动儿童保护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助力儿童健康成长。此举不仅通过规范化评估保障收养公平、以精细化服务筑牢关爱底线,让特殊儿童感受社会温度,更是实现基层治理与民生保障深度融合,为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注入活力。即日起,南方+推出“关爱儿童”系列专题,分享中山各镇街儿童关爱保护创新经验与成效,共护儿童美好未来。


南朗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以下简称“未保站”)社工刚放下街道妇联和村儿童主任的紧急转介电话,一条关于辍学少女小晴(化名)的求助信息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小晴已多日失学,因家庭矛盾离家未归,情绪波动剧烈。经未保站专业评估,小晴面临中度监护风险(监护力评分为69分),具体表现为身体、情感、教育等多维度忽视风险。

这样的个案,在南朗街道未保站的接待记录里并不少见。小晴的个案处置,正是南朗街道创新实践“114+N”保护模式的实践缩影。每个求助电话、每份评估表背后,都是一张由“1个中心阵地、1套规范流程、4支专业队伍、N个密接单位”织就的保护网。在中山市民政局的指导下,这张网正以最快速度向需要帮助的困境儿童张开,让每个身处困境的他们都能被及时接住、获得专业援助。

筑牢阵地与流程,让保护有“章法”

“‘114+N’的基础,是先有固定阵地和规范流程,让保护工作‘有处可去、有章可循’。”南朗街道公共服务办主任周卓毅介绍。作为模式核心的“1个中心”,未保站依托260平方米空间,科学设置个案咨询室、小组活动室等功能区,并增设12小时紧急庇护场所为困境儿童提供“临时港湾”;而“1套服务流程”则从预防、干预到发展形成闭环,让保护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

针对小晴的情况,未保站按流程启动干预:先通过紧急庇护场所为她提供12小时临时安置,再召开联席会议协调家庭沟通——社工多次与小晴父亲面谈,协助父女俩打开心结,最终父亲承诺改变教育方式并接回小晴。为确保监护责任落实,社工还联合儿童主任、小晴友人建立三方沟通群,通过常态化联系跟踪她的生活。这一过程,正是“中端干预”环节的典型实践。

社工正在协助困境儿童监护人对接家庭教育服务。 受访者 供图

社工正在协助困境儿童监护人对接家庭教育服务。 受访者 供图

在中端干预环节,2024年,未保站联合村(社区)儿童主任完成125名困境儿童监护评估,对高风险对象按月随访、中低风险对象按季度跟进,全年为30名存在保护风险的困境儿童建立“一人一档”专项服务,提供持续保障。

前端预防环节同样成效显著:开展普法宣传19场覆盖2045人次,组织家庭监护能力提升活动8场惠及551人次,有效从源头降低未成年人保护风险发生率。后端发展环节则通过“儿童议事营”平台,赋能儿童代表参与主题讨论。社区工作人员表示,儿童视角为保护工作注入了贴近需求的“金钥匙”,显著提升了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建强四支队伍,让保护有“力量”

在南朗未保站的小组活动室里,儿童议事营的代表们正围桌研讨防溺水议题。桌面上摊着画满标记的社区地图、采访居民的记录,还有写满稚嫩字迹的建议本子。

这一幕正是南朗未保站“4支队伍”中“儿童议事平台”的日常场景。作为基层未保工作的创新实践,该平台通过选拔98名村(社区)儿童代表,组建“学生欺凌”“防诱骗”“防溺水”“冷暴力识别”“儿童空间改造”主题小组,推动儿童从“被保护者”变成“保护参与者”。

儿童议事营成员正在社区调研。 受访者 供图

儿童议事营成员正在社区调研。 受访者 供图

“保护孩子不能单靠社工,需要整合专业力量、发动多方参与。”周卓毅所说的“力量”,正是“4支队伍”——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专家小组提供支持、儿童议事平台赋能参与、志愿服务队延伸触角,四支队伍各司其职,形成强大保护合力。

11岁男童小义(化名)的案例彰显了队伍联动的效能。小义母亲罹患精神分裂症且长期停药,自2024年中起频繁阻挠他上学,并对其进行不当隔离,导致小义出现心理困扰。评估小义处于高风险状态后,“双百”社工定期入校面谈掌握动态,儿童督导员对接市儿童福利院备好安置预案。2025年2月,当小义母亲因肇事被送医、亲属拒绝照料时,领导小组立即召开紧急会议,1小时内启动应急程序,将小义安全转移至市儿童福利院。“要是没有公安、教育、民政等部门的快速联动,孩子的安全保障就难以及时到位。”参与处置的社工表示。

专业支撑同样关键。2024年,由医生、心理咨询师、律师等组成的专家小组提供了46次专业咨询,为复杂个案精准“开方”;志愿服务队也成了重要补充——51名青少年志愿者、14名亲子志愿者等全年服务1451人次,深度参与入户排查、普法宣传等工作,累计服务近300小时,有效补充基层力量。

联动N个密接单位,让保护有“资源”

“基层困境儿童保护工作常面临资源不足的问题,我们通过‘N个密接单位’联动,把学校、社区、企业等力量聚起来,让资源‘用在刀刃上’。”周卓毅介绍。南朗街道构建“校社居企”四方联动机制,与学校、幼儿园、物业、村(居)委会等建立资源共筹网络,通过人力、物资、场地等支持,破解保护工作中的“人、财、物”难题。

南朗街道构建“校社居企”四方联动机制,定期开展联席会议。 受访者 供图

南朗街道构建“校社居企”四方联动机制,定期开展联席会议。 受访者 供图

四川籍2岁女童小余(化名)的保障,正是多方资源联动的结果。因母亲患精神分裂症无监护能力,生父失踪,外婆确诊精神障碍监护能力不足,小余最终由热心人士罗先生照料。未保站介入后,联合村(居)委会协调托儿所解决入托问题,对接四川户籍地民政部门办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认定“跨省通办”,还协助外婆与罗先生签订《监护委托协议》明确责任。如今,小余在托儿所稳定生活,而托儿所提供的免费餐食、村(居)委会协调的帮扶物资,都是“密接单位”资源支持的直接体现。

当各方都动起来,保护就不再是单打独斗。

这样的联动已成为常态——

2024年,在密接单位的支持下,儿童保护专业人员顺利进入6所幼儿园、6个物业开展强制报告制度宣讲,对8所幼儿园教职工进行外展宣传;联合幼儿园开展安全保护主题工作坊7场,惠及563名幼儿;通过密接单位完成对医院医护人员、商铺从业人员等群体的强制报告制度外展宣传104次。“校社居企”四方联动,让资源流动更顺畅,形成了“人人参与、共护成长”的良好氛围。

从为小晴搭建家庭沟通桥梁,到帮小义筑牢安全防线,再到为小余落实生活保障——南朗街道“114+N”模式以坚实阵地、规范流程、专业队伍、协同资源,构筑起全方位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未来我们会继续优化模式,让‘114+N’的网络更密、响应更快。”周卓毅表示。

撰文:林雨萱

受访者供图

编辑 朱晓宇 钟商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