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健华,东莞启智学校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特殊教育正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2024-2026年);参与、主持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拥有30年教龄的资深特教人廖健华,以独到的“温度教育”理念,诠释特殊教育的真谛。在他的带领下,东莞启智学校不仅成为广东省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更构建了一套以“爱”为核心、以“人”为本的教育文化体系。围绕“温度教育”这一主题,本刊记者专访了廖健华。
《广东教育》:“温度教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其核心内涵是什么?
廖健华:“温度教育”理念源于我对特殊教育本质的深刻反思与长期实践。当面对这些身心存在障碍的孩子时,我知道他们成长道路上的艰辛远超常人想象。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传授和缺陷补偿,但特殊教育更根本的使命在于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这意味着,教育不仅要保障他们的生存与发展,更要引导他们从“活下去”走向“有意义的生活”,最终实现“更高质量的幸福生活”。
基于此,我们将办学宗旨从“为残障孩子的生存与发展奠基”提升为“为每一位特殊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这背后是教育目标的根本性跃升。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种充满人文关怀和生命温度的教育生态。因此,“温度教育”应运而生。
“温度教育”的核心内涵,远非物理意义上的温暖,而是一种以爱为底色、以尊重为前提、以生命成长为核心的教育哲学。它强调一种温馨、和谐的教育氛围,是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理解和关爱的情感连接。其精髓在于“爱润童心,育品启智”,即用爱滋养学生的心灵,呵护他们的童心,在此基础上培育他们的良好品德,启迪他们的智慧。我们期望通过“温度教育”,让学校不再是冷冰冰的教学场所,而是一个充满浓浓爱心、师生互敬互爱、团结和谐、共同发展的学园、家园和乐园,让学生在这里感受到被接纳、被重视的温暖,让教师体验到职业的幸福与价值。
《广东教育》:“温度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学校如何将这一理念转化为师生可感可知的具体体验?
廖健华:“温度”需要载体来呈现,环境正是最重要的隐性课程。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环境优雅、温暖和谐”的温馨校园,让每一处空间都会说话,都散发着教育的温度。
一方面,我们进行了精细化的文化环境设计。从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走廊到每一张宣传画,无不渗透着我们的办学理念。我们发起了楼宇命名、吉祥物和校歌征集等活动,最终形成了以“启”和“智”为核心的楼宇文化,以及以“小蜗牛”为核心的精神图腾。“蜗牛”象征着坚持不懈、勇敢挑战的精神,它背着沉重的壳一步步向上爬行的形象,正是特殊孩子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真实写照。我们将这种精神融入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如“日新广场”“大榕树广场”等,激励着师生“每天进步一点点”。
另一方面,我们非常注重人文关怀与无障碍细节。温度体现在对师生日常需求的深切关照上。我们持续改善教师办公室、师生宿舍、饭堂的硬件设施,确保公共区域配备纸巾等必需品;设立了教师健身活动室、茶吧室,让老师在忙碌之余能释放压力。对于学生,我们打造了“情绪安抚角”,配备软垫、减压玩具;使用“视觉提示卡”,用图片替代复杂指令;还设有“校园心愿墙”,让每一个人都能表达心声。这些举措旨在告诉师生:学校关心你们的每一处细微感受,学校就是你们的第二个家。
《广东教育》: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关键路径。学校在课程体系上如何具体体现“扬长补缺”和“个性化支持”?
廖健华:在“温度教育”引领下,我们构建了“多姿多彩、扬长补缺”的“温适”课程文化体系,其核心就是“适配”,为每个孩子提供最适合他的教育内容。这个体系主要由“三启”课程支撑:“启慧课程”“启德课程”“启能课程”。“启慧课程”是国家基础性课程,如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等,重在夯实基础,补偿缺陷;“启德课程”侧重心理、品德和安全教育,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融合实践活动等形式,滋养学生的品德,为他们融入社会奠定基础;“启能课程”则是课程体系中的亮点,它全面涵盖了康复训练、扬长课程和职业教育三大板块,真正体现了“扬长补缺”的理念。
在“补缺”方面,我们通过个训课、小组课等多样化的形式,针对学生的认知、动作、语言等进行精准且细致的康复训练,激发潜能,助力他们逐步弥补自身不足。对于“扬长”领域,我们开设了轮滑、篮球、布艺、剪纸、街舞、合唱等数十个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特色课程,深入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闪光点,引导他们在自身优势领域中不断学习,从而建立强大的自信心。在劳动教育方面,我们的职业教育更是紧密贴合学生未来生活的实际需求,特别开设了家政服务、汽车美容、酒店管理、面点制作等专业,并与爱心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习与实践,掌握一技之长,助力每一位学生成为能够独立生活、自食其力的社会一员。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成长节奏和发展需求。这一切的基础就是个别化教育计划(IEP)。我们为每个学生制定专属的IEP,评估其优势与短板,设定个性化目标,然后在集体课、分层走班和个别化训练中落实这些目标,真正做到“一人一案”,让课程具有生命的温度,精准地支持每个独特的个体。
《广东教育》:我们注意到学校特别强调“德育”和“学生自强”的培养,并提出了“温润德育”。在这方面,学校有哪些创新实践?
廖健华:对于特殊孩子而言,知识技能的习得固然重要,但塑造其“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人格品质更为根本,这是他们实现幸福人生的精神内核。“温润德育”强调的就是如春雨般“温暖滋养”,潜移默化地完成品格塑造。我们的创新实践是一个系统性的“育人生态”。
首先是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我们要求学校的每一位成员都是教育者,从学生入学到离校的每一个环节都渗透教育,将德育拓展至学术、体育、艺术等所有领域。
其次是打造特色德育活动品牌“四礼六节”。我们将冰冷的仪式变为有温度的生命体验。“四礼”包括:新生“星星入校日”、开学“蜗牛启程礼”、毕业“翅膀纪念日”和“小公民宣言”成人礼,每个仪式都紧扣蜗牛精神,寓意深刻。“六节”则涵盖了书香节、劳动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和融合节,让学生在不同的舞台上展示自我、体验成功。
我们还制定了非常具象化的成长目标体系,即“六个十”,包括“自食其力十个会”“十项习惯我养成”“十项奖励我争取”等。例如“十个会”从“会照顾自己”到“会调节情绪”,分解了成长阶梯;奖励体系也不是传统的排名,而是“小蜗牛勋章”“校长共进午餐”“梦想兑换券”等充满童趣和激励性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每天进步一点点”中积累自信,真正实现从“需要被照顾”到“我能照顾自己”的生命蜕变。
《广东教育》:最后,请谈谈“温度教育”带来的改变,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廖健华:“温度教育”带来的最深刻的改变,是整体气质的焕新。它体现在孩子的脸上,他们比以前更爱笑、更自信,敢于表达,眼睛里有了光。许多孩子掌握了生活自理能力,部分高年级学生甚至在职业体验中拿到了人生的第一笔“工资”,那种自豪感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这种改变也体现在教师身上,“做‘六有’温度老师”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同追求。大家不再仅仅把自己看作是教书匠,而是学生成长的“守护者”,教育情怀和专业精神得到双重升华。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温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推动其系统化、科学化、品牌化发展,并进一步优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让教育的温度延伸到家庭和社区,真正实现“为每一个特殊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使命。
本文全文刊发于《广东教育》(综合)2025年9月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