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鸟变“炸山鸟”?一场烟火引发轩然大波|公司舆情哨

作者 周中雨 2025-09-20 21:16

9月19日下午,户外运动品牌始祖鸟携手艺术家蔡国强,在西藏喜马拉雅山脉江孜热龙地区举办了一场名为“升龙”的烟火表演,本欲以艺术之美致敬自然,却意外点燃了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深度关切,引发轩然大波,这一事件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

这场烟火表演以三幕绚烂烟花在山脊间璀璨绽放,试图通过视觉的震撼,呼应源远流长的龙文化与“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涵。蔡国强在现场讲解时提到,145根扇形彩烟交织出一条长达3000米的蓝白红绿黄色彩虹,如梦如幻,为这片圣洁的高原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然而,在艺术的光环背后,却是难以忽视的环境隐忧。

为了应对潜在的争议风险,主办方在活动结束后迅速公布了一系列“环保措施”说明,试图证明此次项目对高原生态的影响微乎其微。据其介绍,所选用的烟花彩色粉均为生物可降解材料,不仅通过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严格成分与烟雾检测,还在国际奥委会及日本、美国、欧洲等多地的燃放验证中,被确认污染物排放符合环保标准。本次燃放等级被评定为V级,即最低风险等级,噪音与光污染均远低于夜间焰火,力求将对环境和公众的干扰降至最低。

在生态保护层面,项目团队也制定了一套看似完备的“预防一监测一恢复”全链条方案。燃放前,他们将牧民牲畜转移至安全距离,并采用盐砖引导鼠兔等小型动物离开燃放区;燃放后,立即对现场残留物进行清理,并对草甸、农田进行翻土与植被修复,确保不留下任何生态隐患。

然而,尽管主办方在环保措施上煞费苦心,却依然难以平息公众的质疑与反对之声。喜马拉雅山脉,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最为脆弱的区域之一,其生态平衡一旦被打破,便可能引发难以估量的连锁反应。不少网友和户外爱好者对这一行为表示强烈不满,认为品牌和相关人员在追求艺术与商业利益的同时,忽视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有网友直言:“品牌和人都飘了,炸个山致敬,真的谢了。”还有网友理性分析:“在生态脆弱的喜马拉雅放烟花,这波操作有点迷!就算用了环保材料,高原降解慢、动物难疏散也是硬伤。艺术虽美,但不能以环境为代价啊。”

公众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材料效能的“纸面承诺”。主办方虽反复强调“生物可降解材料”符合国际标准,却未公示具体的检测报告,这无疑让公众对材料的真实环保性能存疑。此外,在高原低温、低氧的极端环境下,材料的降解速度是否会受到影响,是否存在“降解不完全”的残留风险,这些关键问题都未得到明确解答。

其次是物理干扰的隐性伤害。即便燃放后进行了植被修复,但“火药爆破”对山脊土壤结构的冲击、翻土过程对草甸根系的破坏,都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对高原生态造成长期且深远的影响。而主办方在相关说明中,并未提及任何关于生态影响评估的数据,这使得公众对此次活动的潜在危害感到担忧。

最后是野生动物的潜在惊扰。“盐砖引导小型动物离开”的措施看似周到,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确保所有目标动物均被成功引导,避免遗漏?同时,烟花爆破瞬间产生的噪音,即便低于常规焰火,是否会对远处的珍稀野生动物,如藏羚羊、雪豹等,造成应激反应,进而影响它们的生存和繁衍?这些问题同样悬而未决。

此次活动引发公众的强烈不满,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它与始祖鸟早年精心塑造的“热爱自然、敬畏户外”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让消费者感受到了品牌的傲慢与背离。一直以来,始祖鸟凭借其高品质的户外运动装备和对自然的尊重,赢得了众多户外爱好者的青睐与信任,成为了户外精神的象征。然而,此次在喜马拉雅山脉举办烟火表演的行为,却让消费者觉得品牌从“自然的守护者”变成了“自然的干扰者”,这种角色的转变无疑刺痛了消费者的心。

从商业数据来看,始祖鸟近年来正处于业绩的快速扩张期。根据其母公司亚玛芬体育2024年年报显示,始祖鸟去年业绩大涨36%,收入达21.94亿美元(约合156亿人民币);亚玛芬于2024年2月成功上市,安踏集团持有约42.52%股份,商业上的成功有目共睹。然而,在追求商业利益的道路上,始祖鸟似乎逐渐迷失了方向,忘记了品牌创立之初的初心。

对始祖鸟而言,此次争议的核心并非仅仅是“环保措施是否到位”,而是“品牌是否还坚守户外精神的初心”。即便烟花项目的环保措施最终被证明完全合规,但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已受到了难以挽回的损害。因为消费者所不满的,不仅仅是一次活动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更是品牌价值观的动摇与转变。在这个消费者日益注重品牌社会责任的时代,品牌一旦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想要重新赢回这份信任,无疑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南方+记者 周中雨

编辑 马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