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是村干部喊破嗓子,现在是我们自己动手动脑。轮到自己值班,格外上心,看见垃圾就想捡,看见不文明行为就想管。”在茂名市电白区电海街道安乐村,当地推行户户有责、人人参与的人居环境整治“轮值”制度,极大地点燃了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
今年以来,在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典型村培育建设工作中,安乐村积极探索机制创新,对全域人居环境进行提升。
“人居环境整治最难的不是由差变好,而是风貌提升成果如何长期保持。所以,除了治理之外,更要注重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据介绍,安乐村将全村划分为18个片区,在片区内推行‘轮值’制度。所谓“轮值”,就是由村民按户轮流监督本片区环境卫生。
“道路更加整洁,庭院更加美观,村民的卫生习惯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村干部表示,自今年7月推行轮值制度以来,安乐村委会各村里的环境卫生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更重要的是,邻里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帮助的氛围也日益浓厚。
伴随环境卫生的整体改善,农房风貌提升工作也同步推进。在此过程中,一栋栋农房渐渐穿上“新衣”,房屋外墙整洁、色调和谐,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显著提升了村道沿线的整体风貌。
在安乐村委会面前山村,当地前不久启动了村内20余栋农房的改造。经改造,村民林英海家的三层小楼焕然一新。起初,因家中有产妇,依照“月子里不宜动工”的习俗,林英海对改造有所顾虑。但在本村推行的“轮值”制后,轮值村民在监督卫生的同时也抓住见面的间隙轮番劝说,最终他欣然同意参加改造。
距离林家不到100米,另一户村民林英国家的两层平房也旧貌换新颜。原本担心资金压力的他,在村干部详细讲解“六个一点”的多元化筹资政策(即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集体投一点、村民出一点、热心人士捐一点、银行贷一点)后,迅速打消疑虑。
经过镇街干部的努力,在3天的时间内,面前山村完成了27户100余名村民的动员工作,并在一周内完成相关手续动工建设,村内“赤膊”房、“黑水泥”房全部消除,成为安乐村以“轮值”机制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房风貌提升的生动缩影。
南方+记者 邓建青
通讯员 丘晓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