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黎明划破天际,城市苏醒了,一天的忙碌悄然启动。地铁闸机前,刷码进站的身影络绎不绝;交通大屏上,实时数据闪烁跳动;十字路口上,红绿灯精准切换,车流有序穿梭——
这一切的背后,都有一颗看不见的“智慧心脏”,以全域数字化转型叩响超大城市治理未来之门,也因此让外界看见了广州的独特实力。
9月4日,在上海举行的世界智慧城市大会中国&区域颁奖典礼上,广州荣获2025世界智慧城市大奖·中国最高荣誉“城市大奖”和“能源与环境大奖”。
世界智慧城市大奖由全球智慧城市大会组织,被誉为智慧城市行业领域的“奥斯卡”。“城市大奖”是大会设立的最高荣誉,每年仅有一座城市获此殊荣,分量之重不言而喻。
奖项背后,是城市智慧的真实实践与能力检验。自2008年“智慧地球”理念提出后,“智慧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距今已有17个年头。到底何种城市才是智慧城市?或许在广州能找到答案。
超级大脑“智”理有方
每天,广州地铁的列车呼啸进站,乘客像潮水般涌入车厢。
在“穗智管”智慧城市运行中心,调度大厅的大屏幕上,曲线图和热力图不断跳动:哪一条线路繁忙起来了,哪个站口人流开始聚集,都清清楚楚。
过去,这样的判断往往依赖经验和现场观察,如今,数据就像是“提前吹来的一阵风”,让人对即将到来的高峰胸有成竹。
这样的从容并非偶然。
2020年,广州创新打造“穗智管”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建成广州市智慧城市运行中心,构建维系城市运行的“超级大脑”。
如果把城市比作一艘巨轮,“穗智管”就是船长面前的驾驶舱:屏幕上的仪表盘闪烁着温度、风力、客流、能耗等各类数据,不必亲临每一个角落,就能全面感知城市的运行状态。
它又像一张完整的“神经网络”,把分布在全城的摄像头、传感器、业务系统紧紧编织在一起,一旦某个环节出现异常,就能第一时间传递信号,促使“大脑”迅速做出反应。
而数字孪生的能力,则像是一面虚拟的镜子,照出一座与现实相似的“数字广州”,让管理者不仅能看到此时此刻的情况,还能通过模拟预测提前看到未来的风险。
要让“超级大脑”聪明运转,必须“耳聪目明”。
广州首创治理要素数据“五张图”,这五张图就像城市的“五官”:有的记录人和地的分布,有的描摹道路和水系的脉络,有的呈现经济运行的肌理……把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拼接在一起,城市的画像就完整了。
“通过城市大数据中台,构建标准化数据交换体系,整合多源业务数据与共享流程,有效破除部门壁垒,实现全市40个委办局、11个行政区的全面覆盖,对接业务系统114个,归集城市运行数据超170亿条。”广州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数字城市处副处长段飞说。
就这样,这些数据形成3000多个体征指标,能24小时不间断监测风险,像医生一样为城市做“体检”,既看当下的健康状况,也做长远的预警防护。
在交通领域,这个“大脑”展现出鲜活的能量。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枢纽,广州每天要承载巨大的交通压力,此前,广州地铁单日客流量就曾突破1200万人次。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就像在一天之内,让一个中等规模城市的人口同时涌入地铁。
在“穗智管”的大屏幕上,高峰站点的进出站人数都被绘制成趋势曲线图。珠江新城、体育西路等重点换乘枢纽的实时客流情况清晰呈现,高峰时段客流密度达到一定程度,系统会及时通知到工作人员进行处置。
遇到台风和暴雨时,穗智管的作用更像是城市的“预警雷达”。
在指挥大厅的大屏一侧,风力、降水、气温的实时动态分布图一目了然。而另一侧的过往历史数据像一份厚厚的“病历本”,20年来的风雨轨迹清晰可查,让人一对比就能知道当前风险是否超常。在出现灾害性天气时,为政府部门提供定时、定点、定量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预警。
更令人期待的是,这个“超级大脑”并不只为应急而生,它还在帮助广州焕发新活力。
无论是跨部门协同治理泥头车乱象,还是为重大节日、展会制定“一揽子”保障方案,穗智管都像是幕后“导演”,悄无声息地调动各个部门“各就各位”,确保城市这台庞大的机器精准运转。
正是通过这种全息感知、实时思考和精准行动,广州正在探索超大城市全周期数字化治理的新路。“超级大脑”不断迭代,像大树一样枝繁叶茂,云、网、数互联互通,形成坚实的根系。它让这座承载2000多万人口的城市,既能应对眼前的繁忙与挑战,又能从容迎向未来的风雨与希望。
智慧政务“全龄友好”
智慧城市,是有温度的智慧。这点在广州市政务服务大厅体现得淋漓尽致。
清晨的细雨刚停,广州市政务服务中心的服务已经开始了。大厅一角的24小时自助服务区,安静地排列着“9+2”台机器——政务服务一体机、房产查询终端、办税终端、公安服务机……它们像一排不知疲倦的“值守者”,一年365天不打烊。
“这两台黑色的设备是驾驶证自助体检机,只要走进去,最快一分钟就能完成体检并出具结果。”广州市政务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道。
不远处,是港澳跨境通办专区。一台来自澳门的自助机引来人们驻足。这是澳门特区政府6月底在内地投放的首批设备,可以办理 36 项事项。
旁边则是香港特区政府去年投放的跨境服务机器。在屏幕上点开公司登记业务,系统会逐步提示申请资格、流程和缴费方式,让身在广州的香港市民不必再往返。数据在跨境流动,服务落在市民身边。
如果说跨境设备展示了城市治理的开放,那么AI智能导办助手“慧办小精灵”则体现了贴心的智慧服务。它的智慧大脑源自DeepSeek大模型,整合了近10万条办事指南。
“设立合伙企业的条件是什么?需要什么材料?”几秒钟后,屏幕上跳出了清晰答案,机器像一位懂政策、会思考、高效率的同事,耐心解答各种疑问。
对于AI大模型出现的“幻觉”问题,广州市也有自己的探索解法。
“我们采用知识库精准搜索和大模型的方法,解决大模型的幻觉现象,输出专业清晰稳定的解答。”广州市政务服务中心主任邢诒海介绍说,该中心通过在本地知识库里进行精准预设,明晰信息源自本地知识库还是网络大模型的自动搜索,做明确的切割,这样答案能更加精准。
为让服务更快,广州还引入了RPA流程自动化机器人。它像一位“不知疲倦的助手”,能自动获取包括组织机构代码、法定代表人等事项办理涉及的多项基本信息,将信息获取效率提升60%。
“以前有的业务需要四个人的工作,现在一个机器人就能完成,大大节约人力。”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说。
如果说自助机和AI助手是“窗口前端的帮手”,那么“云窗口”则打破了城市之间的物理界限。
通过“云窗口”,人在广州,就能办好在北京的就业登记。
群众、企业可连线远程座席,咨询和办理本市及全国其他地区所有上线的政务服务,实现业务跨层级、跨区域办理,进一步减少企业群众跑腿次数,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转变。
截至目前,广州已开设市、区、镇(街)三级“云窗口”302个,组建7333人的“云座席”队伍。云窗口如今已覆盖全国39城,累计服务超过16万人次。
智慧城市不只要快,更是体贴入微。
大厅里,有专门针对特殊群体配置政务信息无障碍交流终端,提供语音文字实时转换、多种方言在线翻译及中英文互译、图像及字体多倍放大、辅助照明等服务;在“云窗口”服务中引入在线手语翻译,“云座席”提供远程导办服务,有效协助特殊群体减少智能技术使用障碍。
广州市政务服务中心不仅关注“办得了”,更强调“办得好”。为了回应群众的紧急需求和痛点难点,专门设置了“急事急办”窗口和“办不成事”反映专窗;而面向市场主体,则搭建起覆盖全周期的“穗爱企”平台,为340多万家企业提供暖心咨询和帮办服务。
之前,广州建鑫嵘赋有限公司的项目在施工的时候不巧赶上部门对外实施新政策,导致项目需要增加超200个车位。“穗爱企”平台收到该企业诉求后,会同相关审批部门与项目经办人共同商讨处理方案,经长达一个半月的协商后最终协助李先生顺利取得相关批复文书,节省了“一个小目标”的改造资金。
机器的高效、数据的智慧、窗口的耐心,共同织就了一张有温度的服务网络。
在这里,智慧城市不只是大屏上的数字,也不是冷冰冰的算法,而是随时可用的便利、细节里的人文关怀,以及面对群众时的一句“我帮您”。
广州,正用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温度,让智慧城市的触角走进千家万户,让一座超大城市的治理更有人情味。
相关阅读
采写:南方+记者 吴雨伦
摄影:南方+记者 苏韵桦
通讯员 穗政数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