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卷尺,丈量出城市治理的精度;一天时间,见证诉求办理的速度。深圳市民"卷尺哥"用手机记录下对限宽柱的质疑,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更于昨晚登上央视《新闻1+1》栏目。
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只用了一天时间。这个发生在深圳的生动案例,展现了深圳城市治理中政府与市民的“双向奔赴”。
2022年,深圳以民生诉求综合服务改革为突破口,打造"@深圳-民意速办"平台,构建起民生诉求驱动城市治理的新模式,努力办好群众身边的大小事,在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民意速办,渠道畅通
城市治理,首先在于倾听。过去,群众反映问题常常面临"多口归一"的困扰。深圳采取"去、改、留"措施,将537个受理渠道优化为23个。如今,"@深圳-民意速办"成为主渠道,群众无论从哪个入口反映诉求,都能享受统一标准、统一体系的服务。
改革不止于被动接收,更在于主动发现。深圳创新民生诉求“未诉先办”机制,系统性收集分散在各个网络平台上的民生诉求事件,包括抖音、微博、今日头条、微信视频号等42个主流网络平台,核实线索后主动形成工单并加强督办,建立起“线索发现-内容核实-主动立案-跟踪督办”的闭环机制。系统上线以来,累计监测17万条线索,核实后主动形成5000余件工单。
从等待诉求到主动发现,这座城市正在实现治理理念的深刻转变。
把群众身边的小事,办成暖民心的大事。在深圳,这不仅是承诺,更是常态。“卷尺哥”的视频发布后,平台立即监测到线索,主动立案转派。龙岗坂田街道接单后迅速响应,联动多部门当天完成树木迁移和路面恢复。
这样的效率,源于"媒体广泛联动+平台智能派单+部门高效协同"的创新机制,更来自深圳把每一件“民生小事”都当作“关键大事”来办的治理决心。
智能驱动,治理精准
收集诉求是基础,高效响应是关键。深圳在全市统一数字底座基础上,构建民生诉求一体化平台,按照"两级平台、五级应用"架构运行。智能客服让群众收获"秒答"体验,物联感知让处置更加精准,人工智能让办理更加高效。
深圳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局长周剑明接受采访时介绍,深圳编制了民生诉求领域"三张清单":一是事项目录清单,将各类诉求细化为18大类4000多项;二是民生诉求职责清单,以最小颗粒度厘清职责边界;三是各责任单位自行编制具体的实施清单。通过“三张清单”确保每个诉求事项都有人管、有人应,市民企业的诉求可以得到即时精准分拨,目前平台一次派单成功率达到98%。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周剑明表示,深圳正推动从"办好一件事"向"办成一类事"深化。对于市民反映比较多的高频痛点事项,如道路交通、基本生活和安全事项,按照类案划分进行处理。同时,深圳各区各部门全面开展针对类案诉求的“每周一议”“每周一评”,在相关工作会议上深度分析这类高频诉求的表因与根因,推动源头治理。
让诉求办理像网购一样简单,在深圳已成为现实。工单办理环节实时推送,群众可随时查看进度,对于不满意的工单实行不满意重办机制。对政府而言,"全流程可视"是刀刃向内的改革,确保诉求真办结、问题真解决。
众智汇聚,城市共建
城市治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在深圳,像"卷尺哥"这样的热心市民不断涌现。
截至今年9月,“@深圳-民意速办”平台注册用户突破2200万。自2023年以来,市民通过该平台贡献的城市治理点子超过32万条。数据背后是市民的热情参与,其中有2000多人提出建议超过10次,80多位“点子王”献计超百次。
这些数字映照出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新图景。他们不仅关心身边事,更主动建言公共议题。从道路设计到社区管理,从市容环境到公共服务,市民的智慧正转化为城市治理的宝贵资源。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马亮教授评价,深圳的实践展现了城市高效治理的新路径。市民从关注个人事务延伸到参与公共议题,从单纯反映问题升级为主动献计献策。这种转变形成了“市民参与-治理创新-市民受益”的良性循环。马亮强调,呵护市民参与热情就是守护城市治理的活力源泉。
为此,深圳构建起多元参与机制。“每周一评”邀请各界代表评议典型诉求; “每月一开放”活动让市民亲身体验办理流程,增进理解互信。这些创新实践让民生实事的办理过程更加透明,更加可感可知。
治理创新永无止境。深圳正从“办好一件事”向“办好一类事”深化,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治理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市民的建议都被认真对待,每一个“金点子”都可能转化为治理良策。
民声如水,治理如渠。
政府与市民的"双向奔赴",
让千万条溪流汇聚成推动城市前行的磅礴力量,
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写下生动注脚。
南方+记者 李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