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莞市委决定,张健良任长安镇党委委员、书记,叶孔新不再担任长安镇党委书记、委员职务。这一人事调整,发生在长安镇蝉联东莞镇街GDP榜首、成为广东省第三个GDP突破千亿元镇街之后的第一年,新任书记无疑承载着特殊的期待。
2024年,长安镇以1050.7亿元的经济总量蝉联东莞镇街榜首,以仅占全市3.3%的土地,贡献了全市8.5%的GDP。这片近80平方公里的土地,稳坐东莞镇街“头把交椅”。然而,在“千亿不是终点,而是‘二次创业’起点”的关键节点,新掌舵人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
加上此前长安镇新上任的镇长,新任书记与镇长的到来,将如何引领长安镇破解空间瓶颈、培育产业新动能、优化基层治理、提升居民幸福感,令人期待。
城乡融合中求解“空间突围”
长安镇面临的首要挑战,来自空间资源的硬约束。
这个面积79.69平方公里的小镇,土地开发强度达72%,远超常规警戒线。100亩以上的可利用连片土地资源紧张,大型产业项目承载能力和空间受限。
历经40多年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土地零碎化、低效化成为旧发展模式的重要侧面。旧村与旧工业区,如同嵌在长安城市肌理中的“疮疤”,制约着城市品质的提升。
旧村落。
旧村落。
在霄边、乌沙等毗邻中心区的经济发达社区,因产权分散、资金投入不足,旧村改造步伐迟缓,制约了其承接镇中心区功能的能力。
与此同时,因“自下而上”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形成了大量土地利用率低下、产业形态混杂的旧工业区。这些区域厂房陈旧,因用地性质、产权等问题,改造迟迟难行。随之而来令人无法忽视的是,在这些旧工业区设施落后,风貌较差,安全管理挑战较大。
当城市化进入中后期,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与产业升级的迫切性形成尖锐矛盾。千亿GDP的经济规模,让长安城市资源出现结构性紧张,相关资源要素必须进行重新科学配置。
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日益凸显。虽然经济总量突破千亿,但长安南部片区与中心区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部分社区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老化,与中心区域的现代化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长安全貌。
长安全貌。
面对千亿镇的“成长烦恼”,长安镇新任领导要在产业升级与城市转型中注入更具思辨性的发展智慧。这种智慧不仅体现在对空间瓶颈的突破,更在于对公共服务、交通服务、居住功能等民生维度的系统性重构,在“经济—社会—生态”的复合维度中寻找动态平衡。
“制造车间”进阶“创新森林”
面对土地瓶颈,长安镇必须以新质生产力牵引的“空间革命”。
2025年初,长安镇已提出实施“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向新图强、城市品质提升、新质生活营造、安全稳定保障、营商环境对标”六大行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
vivo总部。
vivo总部。
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在产业升级方面,长安镇正推动智能手机、模具等优势产业与AI技术深度融合。在vivo全球总部,占地403亩、正冲刺施工,研发中心与生态园林已初见雏形。作为长安镇的两大智能手机巨头,OPPO、vivo带动形成了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上下游配套企业超过1000家。
OPPO办公场所。
OPPO办公场所。
对于未来产业,长安镇也在积极布局。今年3月7日,厦岗社区新华智造产业中心一期启动建设,14.5亿元投资将打造45万平方米高标准厂房,重点布局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
在茅洲河现代化产业园,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的盛安产业中心正式动工,预计2026年底建成后年产值超11亿元。项目负责人表示,要打造“‘机器人+智能制造+新能源’的产业生态圈”,构建“1+2+N”产业体系。
与此同时,长安镇外贸领域也借力“粤贸全球”平台,引导企业在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设立供应链节点,同步扩大跨境电商规模,巩固进出口产业优势。
产业升级与公共服务供给虽初步形成良性互动,但成效仍未能充分彰显。外界对长安的观感仍不佳,与庞大的经济数值相比,长安城市面貌与市民期待仍有较大距离。
城市焕新中构筑幸福家园
面对高度开发的土地现状,长安镇急需创新治理模式,以更具系统性和前瞻性的行动破解空间瓶颈,并在城市能级提升中实现功能完善与品质跃升。
从当前情况来看,南部城市副中心区拓展成为长安城市能级提升的关键举措。长安镇正大力推进南部片区与中心区一体化建设,通过“一心两轴三片区”的空间规划,意图打通城市发展脉络。然而,在宏观环境与地方财力的双重约束下,这一宏大蓝图正面临现实考验。
在某种意义上,长安镇南部城市副中心区建设是否成功,将关系到是否能够再造一个新长安战略的实现。接下来,南部城市副中心区战略实施进程,值得关注。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东莞长安学校。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东莞长安学校。
在公共服务领域,长安镇虽已成功引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东莞长安学校,并规划建设滨海湾中心医院长安院区,但优质公共服务的供给总量与覆盖范围,仍难以完全匹配其千亿级的经济体量与人口需求。
交通服务的优化是最为严峻的挑战。道路街面秩序管理力度有待加强,车辆停放与出行秩序的重构仍需发力;内部路网结构有待梳理,交通微循环效率亟待提升;同时,强化与东莞主城区及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的快速交通连接,是长安镇突破地理局限、融入更高能级发展格局的战略需要。
长安绿道。
长安绿道。
在居住功能提升方面,长安镇需要在有限的土地空间内,解决居住品质分化的问题。一方面,通过城市更新改善原有村民住房条件和社区环境;另一方面,需着力增加多元化、品质化的住房供给,包括保障性住房和适合产业人才需求的居住空间,以稳定就业人口、提升城市黏性。
居住功能层面亟需突破“住有所居”的底线思维,转向“住有宜居”的品质追求。在加快旧村改造与旧工业区升级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更新的同时,更应植入社区服务、文化休闲等复合功能。
再出发探寻平衡之道
当前,城乡融合步伐在持续推进。长安镇通过“城市更新+产业升级”双轮驱动,推动13个社区协调发展。例如,乌沙社区“工改工”项目腾出空间建设现代化产业园,不仅提升了土地效益,还带动社区集体经济年收入增长。
生态治理也成为长安城市转型的亮点。在茅洲河畔,曾经的黑臭水体已消除,亲水栈道穿行于口袋公园间,白鹭翩跹掠过水面。这些细微之处的改善,正逐步重塑长安的城市肌理与生活质感。
茅洲河。
茅洲河。
放眼全国“千亿俱乐部”,从佛山狮山镇、北滘镇,到苏州玉山镇、杨舍镇,这些镇域经济的佼佼者无不在产业升级与城市转型中寻找自己的路径。
2024年狮山镇新增经营主体3.1万户,实施“金狮”计划,南海有色金属产业园启动,引入67个超亿元项目;北滘镇则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布局高能级载体和功能性平台,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面对早期工业园区规划滞后的问题,推动南工业片区焕新工程;玉山镇通过绘制“产业链全景图谱”,围绕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等重点产业实施延链、强链、补链工程;杨舍镇则构建了“4+4产业体系”,在巩固四大传统产业基础上,培育新能源、化合物半导体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口袋公园。
口袋公园。
对长安镇而言,新任掌舵者面临的考验,不仅在于破解空间约束的“成长烦恼”,更在于能否在产业与城市、发展与治理、经济与民生、硬实力与软环境之间,找到那条通向可持续、高品质发展的平衡之路。
千亿镇再出发,其深层意义超越经济数据的简单增长,更在于能否探索出一条以内涵提升为核心,集集约发展、高效经济、宜居生活于一体的现代化城镇发展新范式。
长安南部区域。
长安南部区域。
站在新起点,“二次创业”新征程上,长安镇需要一场从思维模式到实践路径的全面革新,这既是对长安新接棒者的考题,也是长安镇在千亿台阶上实现新跨越的历史机遇。
南方+记者 何明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