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科技融合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大咖在这场论坛上这样看

作者 郜小平;葛政涵;周妤洁;叶绮涵;周人果 2025-05-27 17:12

“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中,科技提供了表达文化的崭新方式,并且,科技在资本加持下,往往是非常强势的,文化往往是‘被融合’的,但文化的内容本应是‘根系’,我们应当思考如何更好地用内容引导工具或形式。”

5月27日,2025年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之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论坛在深圳举行。在圆桌论坛环节,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鹏城实验室多智能与具身智能研究所所长林倞,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徐坤,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叶蓁蓁,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胡钰,利亚德集团董事长、总裁李军以及喜马拉雅副总裁屠琤等业界大咖带来了精彩的观点碰撞。

科技与文化融合

技术更有温度,而非冰冷算法

现场,多位嘉宾谈到,如何利用AI技术服务于人的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

喜马拉雅就致力于用科技让文化被听见。屠琤用“一老”“一少”来介绍喜马拉雅的典型案例:“一老”,用AI情感语音人工智能模拟单田芳的声音,让这位2018年作古的评书大师讲了100多部新的评书;“一少”,现在仍有许多留守儿童,大量孩童缺乏情感陪伴,喜马拉雅开发了“爸妈讲故事”功能,父母只要录入一小段语音,就能够自动生成将近10000篇适合少儿学习的故事,例如《西游记》等。“我们不做冰冷的算法,而要做有温度的声音。”屠琤说。

屠琤分享道,以喜马拉雅的产品为例,AI在各个方面推动着变革:第一,在创作者的角度,AI的自动生成能取代以往十几个配音演员才能完成的工作;第二,从客户侧而言,AI技术可以大幅提升内容审核效率;第三,在体验端,全景声AI技术可以更好地实现身临其境的效果。

李军则提到,2025年,利亚德致力于打造“AI+显示+文旅”产业生态闭环。即使在AI大时代,人类对世界的感知70%-80%仍要通过视觉实现,利亚德一方面在技术上不断去做延伸,增加了无标记动捕技术、光学+无标记的融合方案、“Lydia 动作大模型”等;另一方面,也在加大特殊行业的拓展,如加强与机器人公司的合作,致力于通关技术的升级迭代来更好的赋能合作伙伴,间接推动数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作为高校代表,胡钰称,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注重以创新和跨界视角推动中国文化发展,以“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作为重点。

日前,胡钰所在的团队做出了两个“文化+科技”的尝试:一是通过AI创作文学作品,参与国内文学大赛并获得大奖,这意味着机器写作已经能够达到人类写作的优秀水平;二是和总体合作,制作了第一部AI全过程微短剧《中国神话》,获得了不错的反响。

产业人才培养

培养文化素养和技术能力“全人”

探索文化科技融合机制,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也成为此次圆桌会议的焦点。

徐坤介绍,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北邮一直在探索怎么打造无边界的大学,促进产业与高校的深度合作。

目前,北邮打造的平台汇聚了7000多个开源数据库,以及40多个行业数据库以及100多种大模型,在文化科技融合领域,还依托博物馆场景、数据,结合大学的算力和专业模型,发动全校师生在产学研合作领域进行探索。

“产学研结合是高校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关键一环。”胡钰认为,一方面要在“打破学科壁垒”方面树立意识、形成合力;另一方面要“打破校园壁垒”,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加侧重产品导向,避免单一的论文导向。

在胡钰看来,“文化+科技”的融合中,关键和难点在于文化人才和科技人才的融合,这一问题存在已久。“要用更多‘全人’来推动融合。”他认为,高校应当着力培养更多兼具文化素养和技术能力的人才。

关于“校企合作”,屠琤分享了和北京师范大学合作的成功案例:针对喜马拉雅平台为5-12岁儿童提供的节目,北师大团队开发了“分级阅读制”的算法,辅助平台内容根据用户年龄和进行自动匹配。据相关统计,儿童的自主阅读率由此提升了40%。

同样作为企业代表,李军认为,地方政府是科技应用的一个重要场景,要将城市更新、景区提升等真正落地到项目,从而实现产业化,形成产值、税收和就业。

他希望,政府也能够在产学研领域给予资金支持,融资的短缺也会对文化科技融合以及产学研协同造成阻碍。下一步,希望以科技创意为导向,拉通政府、高校和市场的资源,真正通过项目落地带动产业及经济增长。

激活数据价值

为大模型打造更优质“训练场”

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享受AI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专家们也提到,必须正视其带来的风险。

徐坤就提到,目前大模型的训练语料,都是基于互联网开放的语料,然而,真正专业性强、高质量的文化资源仍然分散在传统机构手中,并没有形成集约效应。这为未来数字文化产品的内容落地和转化带来了很多限制性的挑战。

对此,他提出几个建议:一是加强数据治理体系的建设,由相关部门牵头组建跨行业的文化数据共同体,为文化数据的合法流通提供基本的保障。二是打造集约的数字基础设施以及开发平台,实现资源打通。最后,要培养文化数据新质生产力,构建基于文化领域数据的通用大模型,进一步实现文化内容的精准捕获、快速转化和高效传播。

叶蓁蓁则抛出一个问题:人们如何反向赋能AI?“流程如何调整,组织架构如何调整,业态如何调整,才能让我们拥有更强大的AI系统,而不是简单地消耗AI的能力来赋能生产流程?”

叶蓁蓁表示,这背后其实是一种焦虑:“人民网现在有3000多名员工,但未来很可能出现那种规模仅有30个人的团队,善于使用AI,以至于内容生产质量和综合影响力能够超越我们3000人的队伍。”

叶蓁蓁表示,关键在于如何全面改造自己,真正实现双向赋能和深度融合。早在2022年,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依托人民网建设的传播内容认知全国重点实验室改组成立,成为全国首批2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叶蓁蓁介绍,该实验室最有特色的产品是“主流价值语料库”,即对各类大模型的价值观、重点内容的“对齐”。

提到“文化+科技”可能存在的瓶颈,屠琤提到,一是技术伦理,例如用AI合成方言、生成苏州评弹相关内容的实践中,计算机合成的方言没有文化语境,显得不伦不类,需要相关专家的介入调整;二是技术如何变现;三是用户体验问题,例如AI声音长期细听会有单调感,未来可能考虑和MR结合,提升沉浸感,从而改善体验。

南方+记者 郜小平 葛政涵 周妤洁 叶绮涵 周人果

编辑 马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