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过半,“十四五”将收官,站在“十五五”规划的关键节点,顺德制造如何走向下一个辉煌?
当周边城市正借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时,顺德总被追问——为何老与新兴产业风口“擦肩而过”?从上世纪90年代错失汽车产业,到2000年初未能抓住电子信息浪潮,如今即便机器人产业增速领跑,仍难掩“新兴产业发力不足”的争议。
但地区发展迈向更高台阶,真的只能靠新兴产业破局?答案未必。在笔者看来,顺德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必须“All in”的共生。
要厘清这一命题,首先得打破一个误区:发展新兴产业,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产业。
产业演进从来不是推倒重来的革命,而是基因重组的进化。传统产业也不是“旧”的代名词,而是新兴产业扎根的“土壤”。
顺德有企业的实践已印证这一点。申菱环境,是家从空调设备起家的企业,凭借对“冷媒”技术的深耕,其研发的蒸发冷却设备和液冷产品已为全国多所数据中心、新能源电站提供核心温控支持;瑞德智能的智能控制器,驱动着传统家电的智能化转型,更成为泳池机器人、炒菜机器人的“神经中枢”,其底层电路设计能力,脱胎于上世纪90年代为家电配套。
因此,政府角色要从“赛道选择者”变为“生态培育者”。与其斥巨资引进光鲜的新兴产业项目,不如守护传统产业的“多样性基因”,通过思维的解放和创新,让传统产业在新兴赛道上“换道领跑”。
低空经济正火热发展中。图为顺德企业极臻智能产品使用场景。企业供图
低空经济正火热发展中。图为顺德企业极臻智能产品使用场景。企业供图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进行新旧产业的“All in”和共生?
这关键在于捋清产业竞争力的核心,不在于贴“新”或“旧”的标签,而在于能否占据不可替代的价值节点。
当下火热的低空经济,不少地区追逐风口,却因缺乏应用场景沦为空中楼阁;反观顺德机器人产业,正是依托家电、家具等庞大制造业集群,海量的焊接、搬运等场景需求,从技术集成迈向全链条落地。
数据显示,2024年顺德机器人产业增长率达32%,拥有全国首条“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的全自动生产线,多家企业成为网红机器人的本体制造商。
这充分说明,谁能把技术精度和制造能力转化为场景定义权,谁就能在产业链中握有话语权。
然而这种传统与新兴的绑定,既成就了顺德的产业根基,也暗藏着转型的挑战:顺德产业发展正处于“高水平均衡陷阱”中。这个由英国汉学家伊懋可提出的理论,是指当一个国家自认为处于黄金时代时,它将停止对进步的关注。
放在顺德,则是传统制造凭借的精密性、配套的完备性,在 “硬件代工” 领域形成了极强的竞争力,但这种优势反而固化了对现有模式的依赖,导致在核心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等更高维度的竞争中难有突破。
举个例子,时下最火的无人机、人形机器人,顺德拥有庞大的制造基础,但当低成本优势彻底退场,当新兴产业的“模块化集成”不再需要本地传统制造配套,这种基于传统基因的产业生态,如何在全球竞争中真正站稳脚跟?
要打破这种困局,终究要落到人文经济的根基上,让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转向对人的价值的理解,实现经济与人文、文化与经济的双向赋能。工业产品若不掌握用户的情绪价值,就难以真正打动市场,泡泡玛特将情感符号转化为商业动能的案例,早已印证这一点。
小熊电器的转型颇具启示,其小家电设计融入“不时不食”的顺德饮食文化,用“一人食”迷你锅具迎合年轻群体的情绪需求,实现从“功能满足”到“情绪陪伴”的跨越。而以家具起家的精一股份,则将“设计为人”的理念从产品延伸至空间重构,开放检测中心供上下游使用,建设高品质绿地空间免费向市民开放,既增强了员工归属感,又推动区域家具产品集体达标欧美标准。
正是依托家电、家具等庞大制造业集群,顺德机器人产业从技术集成迈向全链条落地。企业供图
正是依托家电、家具等庞大制造业集群,顺德机器人产业从技术集成迈向全链条落地。企业供图
“越是传统的,越是现代的,越是世界的!”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一个是根基,一个是未来,顺德的“All in”,从来不是简单的“两者兼顾”,而是以人文精神为锚点,完成从“做产品”到“做标准”、从“造硬件”到“创价值”的跃迁。唯有如此,才能打破“高水平均衡陷阱”,让产业拥有穿越周期的生命力,推动顺德真正成为世界级智能制造高地。
南方+记者 蓝志凌 刘嘉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