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借慈善名义骗取捐款将受到什么惩处?|慈善法小课堂

作者 薛屏;钟雨晴 2025-07-31 06:30

有人自称是某知名慈善机构工作人员,在街头、网络或电话中索要捐款,却无法提供有效证明?看到“慈善募捐”活动,但查询不到该组织的合法登记信息?注意,这极有可能是骗局

假借慈善组织名义、伪造募捐项目、利用公众同情心骗取钱财……骗取捐款将受到什么惩处?

【省流版】

爱心捐款需谨慎:市民务必通过正规慈善组织或官方认可渠道进行捐赠。

遇诈立即举报:发现假冒慈善组织或骗捐行为,立即向民政部门或公安机关举报。

监督曝光齐上阵:公众和媒体可对慈善骗局进行监督曝光,形成社会合力。

违法必究代价高:假冒慈善名义骗取财产,公安机关将严查;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完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规定,慈善募捐是指慈善组织基于慈善宗旨募集财产的活动,包括面向社会公众的公开募捐和面向特定对象的定向募捐。社会公众在向某组织捐赠前,可以通过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慈善中国”(cszg.mca.gov.cn)查询该组织是否是民政部门依法登记的慈善组织、是否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等信息。

面对一些“捐款”链接时,应当加强对相关银行账号等信息的核实,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慈善组织、慈善信托有违法行为的,可以向民政部门、其他有关部门或者慈善行业组织投诉、举报。民政部门、其他有关部门或者慈善行业组织接到投诉、举报后,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国家鼓励公众、媒体对慈善活动进行监督,对假借慈善名义或者假冒慈善组织骗取财产以及慈善组织、慈善信托的违法违规行为予以曝光,发挥舆论和社会监督作用。对假冒慈善名义骗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依法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出品:南方+东莞民政频道

文字:薛屏

设计:钟雨晴

编辑 黎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