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优质医疗资源恰恰是留住人口、集聚产业的重要基石。
当前,四会处于产业升级与城区扩张的快速发展期,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约2%,现有医疗资源的“总量不足、结构不均”问题也随之显现,如何让优质医疗服务跟上城镇化脚步,成为亟待破解的课题。
作为广东省首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之一,四会市将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与均衡布局作为提升城市功能、夯实民生保障的核心抓手,通过推进人民医院新院、妇幼保健院异地新建、中医院升级三大项目,构建 “综合+专科+特色” 医疗网络,为城镇化进程注入健康动能,全力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走深走实。
“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项目,对四会市的医疗卫生事业也提出了很多更高更新的要求。”四会市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常永雨介绍,一是医疗保障要“快”,加快烟火老城的医疗公共资源供给;二是医疗水平要“高”,加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医疗技术创新等,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标;三是服务要“好”,在一老一小上加大健康服务供给。
四会市人民医院新院项目。
四会市人民医院新院项目。
为此,四会精准布局三大医疗项目,总投资达25.09亿元,针对性破解资源瓶颈。其中,四会市人民医院新院项目总投资超15亿元,规划用地79.07亩、总建筑面积18.1万平方米,涵盖门诊医技楼、住院楼、科研楼及 1400个停车位(含372个充电桩车位),预计2027年6月交付后新增700张病床,成为辐射区域的急危重症救治中心。
妇幼保健院异地新建项目。
妇幼保健院异地新建项目。
在贞山新城,妇幼保健院异地新建项目填补了片区高端妇幼医疗资源空白。项目选址四莲公路与广强大道交会处,总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设置300张病床,将提供从孕期保健到儿童健康管理的全周期服务,与新城生态宜居定位形成功能互补。
四会中医院升级项目。
四会中医院升级项目。
老城区内,四会中医院升级项目则以“原地焕新”模式突破发展瓶颈。投资3.77亿元新建的综合大楼,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新增490张病床,通过硬件升级与学科拓展,让传统中医院焕发新生。
据介绍,中医院综合大楼于2024年6月正式动工建设,目前地下两层建设接近尾声,预计7月20日左右整个工程建设实现正负零,2026年9月可交付使用。
该项目将新增 DSA、128排CT等高精尖医疗设备,强化脑病科、眼科等现有优势专科,计划发展脑病和心血管病的介入治疗、肾病、神经外科等新兴优势学科,通过与省中医等上级医院协作,推动专科建设达到三级中医院水平。
当前,三大项目形成“综合+专科+特色”的立体化布局:人民医院强急危重症救治,妇幼保健院补妇幼服务短板,中医院扬中医药特色,与东城、贞山、老城的城市定位深度契合。在硬件建设的同时,四会同步推进“软件”升级:深化与省二医的托管帮扶,通过“专家下沉+骨干上浮”模式培育本土人才;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推动乡镇卫生院共享市级检验、影像资源;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实现远程会诊、线上缴费等服务全覆盖。
三大项目建成后,将新增近1500张病床,县域每千人口床位数将提升至6.5张,不仅能缓解“看病难”,更能通过“临床-科研-教学”平台建设,吸引高端医疗人才,为“大病不出县”提供有力支撑。
常永雨介绍,下来四会市卫生健康局将加速四会市人民医院新院新一期、中医院升级建设、妇幼保健院异地新建等项目进程,满足城区因城镇化带来的人口增长需求;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通过“组团式”紧密型帮扶,“下沉”专家帮扶,“上浮”骨干进修,有效提升四会人才、技术、重点专科等核心能力;推进强基工程,实现县镇协同发展,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更优质医疗服务,全方位服务新型城镇化与健康四会建设。
南方+记者 施亮
通讯员 张雪 叶永耀 刘玉怀 梁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