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多支实践团队奔赴茂名乡村,用专业知识与青春热情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从环境整治到安全教育,从政策宣讲到文化赋能,广油学子以实际行动将青春誓言镌刻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
环境整治:让美丽乡村焕发新颜
7月14日—15日,该校化学工程学院“薪火乡传”突击队在高州市潭头镇六同村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美丽乡村改造计划”。
14日,突击队与潭头镇团委召开座谈会,共商乡村振兴合作事宜。潭头镇团委书记白鲁豫详细介绍了六同村的自然风貌、产业发展及未来规划,并提出在产业升级、人居环境改善、文化振兴等方面的构想。队员们结合专业优势,围绕“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项目合作、活动特色等积极建言献策。
15日,队员们手持工具穿梭在乡间小道,清理杂草、捡拾垃圾、清运杂物。短短两天时间,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看到村民们竖起的大拇指,所有的汗水都值得。”队员小李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说。据悉,团队与当地团委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将持续为六同村的产业发展、文化建设出谋划策。
生命教育:为乡村儿童撑起安全伞
7月14日,在化州市南盛镇谢村,一场特殊的“急救小课堂”火热开展。该校北极星实践队与星火燎“援”实践团的队员们化身“急救导师”,通过情景剧、趣味游戏等方式,让晦涩的急救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活动中,实践团队通过理论讲解与实操演练相结合的方式,向孩子们传授急救知识。课堂上,队员们以红十字会的百年历史为引,生动讲解了急救黄金时间、伤口包扎技巧等基础知识,并重点演示了心肺复苏(CPR)的操作流程。在互动环节,团队创新采用“急救问答”“情景模拟”等趣味形式,帮助孩子们加深理解。
实操环节中,孩子们分组练习心肺复苏和伤口包扎技术。在队员们的指导下,他们反复调整动作,逐步掌握急救要领。活动最后,表现优异的孩子获得了纪念奖品,现场欢声笑语不断。
政策宣讲:打通助学“最后一公里”
7月9日至13日,该校文法学院“合江文韵青苗”实践队则带着“政策大礼包”走遍化州。从校园宣讲到入户解读,从桥头摆摊到商铺走访,队员们用方言土话将生源地贷款、奖助学金等政策讲透讲活。
9日,实践队首站走进化州市第二中学,通过“政策讲解+视频展播+互动问答”的方式,向师生详细解读生源地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等8项资助政策。活动现场发放宣传手册200余份,并收集学生问卷150余份,为后续精准帮扶提供参考。
次日,队员们深入大鹏村开展入户宣讲,针对不同教育阶段的困难家庭提供个性化政策解读。在走访中,队员们不仅讲解政策细则,还通过分享自身求学经历,鼓励学子坚定“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村民李女士表示:“这样的上门讲解很贴心,让孩子上学的后顾之忧少了很多。”
7月11日起,团队在合江镇教育路桥头设立宣传点,用当地方言为村民答疑解惑。同时,队员们还走进周边商铺延伸宣传,确保政策覆盖更多群体。针对大部分群体普遍关注的贫困家庭子女升学的问题,队员们逐一进行政策解读,并留下宣传资料方便其后续查阅。不少村民和商户表示,这样“定点摆摊+上门走访”的形式既贴心又高效,不仅厘清了政策盲区,更感受到国家对教育帮扶的暖心力度。
此次系列活动中,该实践队通过“精准摸排—分类施策—入户送达”的模式,将国家助学政策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用得上的实用信息,让政策春风惠及每个需要的家庭。
心理健康:“有料有趣有温度”
7月11日至12日,该校“心手相牵”实践团在茂南区开展系列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创新形式为当地青少年带来“有料、有趣、有温度”的心理课堂。
7月11日,实践团联合茂南区12355青少年服务中心推出“慎言护心,御言正心”反网络暴力心理微课堂。课程采用“破冰—启思—践行”创新教学模式,通过“网络红绿灯”互动游戏、《颜回偷食》典故演绎、“生理平衡法”实操等环节,帮助青少年树立网络安全意识。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孩子们在互动中掌握了应对网络暴力的实用技巧。
次日,实践团在公馆镇油甘窝村举办“指尖奇想,造梦工厂”手作心理嘉年华。活动包含“绘制我的关爱日历”和“画出我的心灵花园”两大主题,通过“开心动物园点名”“优点放大镜”等趣味游戏,引导青少年学会关爱自我、表达情绪。在绘画环节,孩子们用色彩和形状将内心情绪具象化,创作出独具个性的心灵画卷。
“活动既有趣又有意义,孩子们在玩乐中收获了心理健康知识。”茂南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负责人表示,系列活动通过专业心理辅导与创意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这些00后大学生让我刮目相看。”实践队所到之处,让当地群众频频点赞。这个暑期,广油学子用脚步丈量乡村热土,以专业服务基层所需,他们带走的不仅是实践经验,更是对乡村振兴的深刻理解。
撰文:叶洁 通讯员 陈星宇 王慈 赵永国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