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船,船头漆成红色,并画上两颗圆圆的大眼睛,木船本来就有点像浮出水面的鱼,画上这么一对眼睛,鱼的形象,就更为突出了。听长辈们说,这叫作‘红头船’”。这是20世纪30年代少年秦牧眼中的红头船,记录于《故里的红头船》一文中。那时熙熙攘攘的新加坡河上,红头船是这位跨洋少年的家乡印记,也是纪念潮汕先辈出洋谋生的象征。
澄海樟林古港红头船。 受访者供图
澄海樟林古港红头船。 受访者供图
五十多年后,在秦牧的家乡澄海樟林,一座碑亭修建落成。当时已是著名文学家的秦牧为此碑题记:“樟林现在是一个内陆乡镇,然而在历史上,它曾经是粤东第一大港……红头船从这里装载旅客和货物,乘风破浪,扬帆远征,北上直达上海、天津、青岛等地,南下出航暹罗、交趾、新加坡诸邦。樟林作为一个繁盛的港口,历时长达一个世纪以上……潮汕地区最早出现的华侨之乡,就在这片土地之上!”
如今,樟林古港静立的红头船,无声地诉说着潮汕先辈以江海为媒、远洋经商的壮阔历史。而澄海樟林,则在秦牧老先生的影响下,走出了一批又一批文人墨客。他们以澄海侨乡为创作源泉,将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情感和记忆,化成文字,写成新时代的文学篇章。
文人精神润故里 侨乡文学绽芳华
秦牧祖籍澄海,原名林觉夫,是我国现当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笔下的故乡风物、侨乡故事、家国思考,不仅深深影响了几代读者,也让潮汕文化与家国精神随文字远播四海。其作品以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见长,饱含对祖国、对家乡、对生活的赤子情怀。
“秦牧先生的文学精神对我们本土的影响极大。尽管先生童年在澄海这片土地停留和生活的时间仅有几年,后来的文字中却有很多表现潮汕风土人情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对家乡的热切情感。”汕头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澄海区文学社社长余冰如感慨道,秦牧老先生一直鼓舞着故里的写作者们。
三十年前,澄海中学的文学社为纪念秦牧老先生改名为秦牧文学社。在余冰如看来,秦牧先生的文学精神对后辈们的影响如春雨一般“润物细无声”。近十年,她作为秦牧文学社曾经的一员,也以自己的力量传递秦牧文学精神,包括举办澄海区公益读书会、开展创意写作课堂、开展“阅读社日”活动等。
陈慈黉故居。 南方+ 郑淼鑫 拍摄
陈慈黉故居。 南方+ 郑淼鑫 拍摄
“文学的滋养是点点滴滴融入生活中的,如同我们喝茶或者喝水一样,养分是慢慢传递的。”余冰如回忆道,“曾经有一位参加活动的学生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未必会成为一位文学家,但我的生命一定会在某一刻受到文学的滋养’。”
文化的滋养、文学的熏陶让澄海多年来涌现出了许多省内外著名作家,如厚圃、林渊液、陈仁凯、林培源等。在他们的作品中,故乡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过番的艰难困苦,华侨的勇敢开拓,都成为创作的灵感源泉。例如,翻开厚圃的长篇小说《拖神》,一幅呈现潮汕平原近代历史变迁、潮人精神嬗变的画卷便徐徐展开在读者眼前。
正如祖籍澄海的中国诗歌学会、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陈仁凯所说:“历史与人文的契合,使澄海文学始终像当年从樟林港出发的红头船,怀着梦想和乡愁,筚路蓝缕,从小小的地域起帆出发,走出澄海走向汕头、走向粤东、走向岭南、走向每一个有潮水的地方,扬起文学‘澄军’的大旗,并占据了粤东文学的高地。”
借新大众文艺东风 续写侨乡文化新篇
今年,“新大众文艺”成为热词。在“人人都是创作者”的时代浪潮中,新大众文艺以短视频、微短剧、AI创作等形态重构文艺生态。如何推动新大众文艺创新发展与时代表达,延续秦牧先生的文学精神,进一步激活民间文艺创作基因,是澄海探索和突破的重要课题。
日前,“秦牧故里·诗意侨乡”新大众文艺主题活动在澄海启动。澄海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沛旭表示:“策划开展此次活动,是推动澄海侨乡文化深度赋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举措,希望借此能进一步打响澄海‘秦牧故里’的文脉招牌,吸引更多优秀的文艺创作者汇聚于此,共同创作推出更多展现侨乡魅力和潮侨精神的文艺佳作。”
“秦牧故里·诗意侨乡”新大众文艺主题活动吸引年轻人参与。澄宣 供图
“秦牧故里·诗意侨乡”新大众文艺主题活动吸引年轻人参与。澄宣 供图
据了解,接下来活动将以“文化空间赋能+线上线下联动+老少传承培育”的模式,陆续推出“名家工作室”“秦牧文学周”“南洋创客行”三大板块共9项主题活动。
汕头市澄海区文联主席陈颍博向记者介绍,澄海将打造“先生书房”节目,让大众用年轻人喜欢的短视频vlog形式,走进澄海籍书法家、音乐家、画家、作家们的艺术世界,展现名家创作日常、欣赏各类艺术佳作、探讨文艺创作思路,推动文艺“破圈”,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
在文化活动氛围营造上,澄海将以秦牧先生诞辰106周年为契机,进一步活化用好秦牧故居等地标性文化资源,全面策划开展“秦牧文学周”系列活动。以“纪念性传承”为思路,组织市民群众、青年学生与名家大咖、电台主播等共聚秦牧故居,开展“温故·我在故居重读秦牧”主题活动。
目前,澄海已启动“赓衍·我在侨乡叙写秦牧”新大众文艺散文创作大赛,面向海内外创作者广泛征集作品,鼓励创作者认真感悟秦牧作品中蕴含的浓厚家国情怀和乡土情感,用心书写新时代侨乡故事。
创作者们探寻走访、采风进驻、深度创作,一系列对侨乡故事的挖掘活动都需要多方面的有力支撑与协同推进。因此,澄海首次提出打造“古港作家群落”和“红头船文学营”的设想,将借助樟林古港整体打造提升的契机,在秦牧故居周边地区打造若干个“名家工作室”,为有志于开展侨乡文学创作的作家们提供一个调研、交流、体验的创作空间,为爱好侨乡文学的写作者们提供一个与名家面对面的交流机会。
在盘活用好秦牧故居等文化资源的同时,澄海还进一步联动区域内陈慈黉故居、冠山书院等具有浓厚艺术气息和侨乡特色的文化空间,打造“南洋创客行”文化交流品牌。
陈颍博提到,澄海也将打造“数字文艺”IP平台,以政府为桥梁,联系文创企业、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的文创设计类专业的学生,结合澄海当地的玩具产业,以文创文艺的形式推广产业,也发展文旅。
国际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汕头市华侨历史学会会长林伦伦表示,从“历史记忆”到“文化创意”的转变,其实就是如何使文物“活”起来、如何使前辈的文化精神特质转化为当代的文化创意的探索。“这就需要发掘和传承好‘历史记忆’中的潮人前辈的不怕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把它‘物化’为文化产品。”
■ 对话
国际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林伦伦:
根与情不变 侨与文共生
澄海既是秦牧笔下家国情怀的承载地,也是红头船精神的发源地。“秦牧故里·诗意侨乡”新大众文艺主题活动以秦牧文学精神为纽带得以开展。南方日报对话国际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汕头市华侨历史学会会长林伦伦教授,探寻这场活动背后深厚的文化意蕴与深远的发展意义。
南方日报:您如何解读澄海侨乡文化中的“双重基因”——文学情怀与海洋闯荡精神?这种特质在当代如何转化为文化认同与发展动力?
林伦伦:“侨”与“文”是相辅相成的:一是樟林古港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樟林人的文化哺育;二是从樟林港劈波斩浪下南洋,经过九死一生的“过番”经历之后,锻炼了人不怕苦不怕死、勇敢拼搏的精神;三是下南洋闯荡世界,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这三点结合起来,作家们的作品大部分都显得比较厚重。
秦牧先生的散文以其知识渊博而闻名于世,其中篇小说《黄金海岸》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写家乡的《故乡的红头船》和《敝乡茶事甲天下》也因为这些特点而蜚声海内外。对当代中青年,甚至青少年来说,就是要把这种特质发掘出来,做好传承和弘扬,转化为社会发展动力。
南方日报:在您看来,当代澄海侨乡的“新”体现在什么方面?哪些核心文化基因是始终未变的?
林伦伦:新一代华侨华人与故乡的关系跟前辈不同了。老一辈是“华侨”与祖国的关系,无论是国籍认同还是中华文化认同,都是一致的。现在的第N代华侨华人,绝大部分是“华人”与祖籍国的关系,这是侨乡“新”的体现。国籍认同虽然改变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却没有变,中国之根也没有变。
第N代华侨回到祖辈的家乡,我们要向他们介绍过去的历史文化,让他们知道前辈“过番”下南洋之艰难困苦,了解前辈能够在异乡创业的成功之道。同时要向他们介绍今天家乡的发展,例如澄海的玩具等主打产业,卤鹅等美食产品,拖神、游火帝、赛大猪等民俗活动等,加深他们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如果要说“核心文化基因”,那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潮人的文化特质的基因,要使其代代相传,奕世其昌。
南方日报:秦牧的散文让潮汕文化走向世界,您对如今澄海侨乡文化的传播有何建议?如何通过文艺创作增强海外新生代的乡土联结?
林伦伦:澄海的名人辈出,每一位都有丰富多彩的精彩故事,每一个家族都是文学创作的好题材、好素材。澄海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做好本地题材的文学创作,并以小说、电视、电影、短视频连续剧等多种媒体形式同时推出,扩大澄海在海内外的影响。同时也可以通过寻根活动、科创计划推动第N代华侨回乡寻根、创业。
■ 延伸
潮汕文化从文字走向多元艺术形态
跨媒介传播 多样性表达
盛夏,一场潮汕作家短篇小说跨媒介联展活动在汕头举办,十余位来自省内外的潮汕作家齐聚一堂,围绕“文学的艺术性与跨媒介转化”展开深度对话。这场名为“声色文字”的联展,是潮汕文化从文字走向多元艺术形态的一次创新尝试。
这场联展活动集中展示新时期潮汕文学优秀作品,探索和推动潮汕故事跨媒介转化,构建“阅读+视听”的立体传播体系,并建立起作家、传媒人、电影人之间的深层联结,由《潮声》杂志社、汕头融媒广播节目中心及观潮影像实验室联合主办。“‘声色文字’联展活动,正是在用跨媒介传播的方式推动新大众文艺的发展。”观潮策划陈功铭说道。
“声色文字”联展中,潮汕文学作者们分享交流。 受访者供图
“声色文字”联展中,潮汕文学作者们分享交流。 受访者供图
“声色文字”联展的13篇短篇小说,大部分为活跃于文学现场的潮汕作家创作,包括陈崇正的《逆风局》、林培源的《灰地》等成熟作家作品,以及两位00后新锐创作,展现出潮汕文学代际传承的活力。
联展作品将在《潮声》杂志陆续刊登,汕头电台也将陆续推介、展播部分联展作品。观潮影像实验室将邀请国内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知名导演,对《逆风局》《桂妙之夜》《祭坟》《兔子在藏匿》等4部作品进行改编并拍摄成电影短片。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培浩在参加活动时指出,这些作品让他感触最深的,是作家们在潮汕本土题材的创作上并没有刻意去“标签化”潮汕元素,而是融入很多创新性的哲思。“像陈润庭的《寻找Y仔》就是通过讲述一位潮汕人物的特殊经历去深层次解读人生,进行自我生命的寻找。”
“侨乡的文化流动性让澄海天然形成一个故事的沃土。”在陈功铭看来,以侨乡为基底的新大众文艺的传播,将带来更多关于“文化自信”的思考,也将具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让在地表达具有全球传播效应和影响力。“文学作品的跨媒介转化,正是对这片沃土的深情回应。媒介的多样性带来表达的多样性,进而多角度呈现侨乡特色。”
■ 一线实践
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侨乡历史
7月26日至8月9日,2025“澄海华侨与侨乡社会调查”第四届研学营在汕头澄海举办。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27名青年学生在专家学者的带领下,以“侨”为视角“解码”澄海,用青春的脚步探寻华侨历史,以专业学识助力侨乡文化传承。
本届研学营以“澄海华侨历史与侨乡社会变迁”为主题,通过专家讲座、文献搜集、田野调查、口述访谈、集中研讨等方式重点对莲上镇、莲下镇、澄城及其周边地区等侨乡的华侨文物及文献进行深入挖掘,让青年大学生们从书斋走向田野,接受田野调查方法与实践的训练,并运用历史人类学方法对侨乡的社会变迁展开兼顾共时性和历时性的社会调查。
“澄海华侨与侨乡社会调查”研学营学生们在澄海调研。 受访者供图
“澄海华侨与侨乡社会调查”研学营学生们在澄海调研。 受访者供图
作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青年学子在侨乡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研学营不仅培养学员的学术能力,更注重激发他们的文化自觉。
招募对华侨历史感兴趣的在校学生参与调查工作,既能为澄海华侨历史文化的持续性发掘与普查工作注入新动能,又得以为潮汕华侨史的后续研究培养一支生力军,使侨史记忆和侨乡情怀得以传承。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陈斐仪 郑淼鑫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