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胃又暖心!韶关武江有家素食店三载坚守烹煮“免费午餐”

作者 唐音 2025-11-03 17:00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中的这句千古箴言,在韶关武江区怡华路的一家公益素食店里,正化作一日三餐的温暖现实。

每天上午11时30分,当城市的餐饮店陆续迎来午市喧嚣,这里却飘出不一样的饭菜香。四菜一汤,热气氤氲,萦绕在近两百位老人身边,暖胃,更暖心。这里不讲消费,只讲“光盘”;没有交易,只有一句句“欢迎回家”的亲切问候。

三年,一千多个中午,这家由民间爱心汇聚而成的素食店,用一勺一饭、一言一语,将人间至暖熬成日常,写就一部充满温情的动人篇章。

 一粥一饭皆深情

从“免费午餐”到“心灵家园”

店门外,一块黑板记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善意:“捐大米20斤、土豆10斤、餐费200元……”那些陌生却炽热的牵挂,如冬日暖阳,映照在老人们舒展的眉宇间。

素食店每日精心准备四菜一汤,每一道都出自义工师傅的用心烹调。“高峰期一天要接待三百多位老人,但我们始终倡导‘光盘’。”负责人说道。一位义工大哥语气朴实:“只要你有需要,来这里就能吃饱。”这句话,他们践行了整整三年。

在这里,吃饭不只是果腹,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83岁的爷爷总会多打一份饭,“老伴腿脚不便,我带回去给她吃。”89岁的李奶奶坐在门边,一边喝汤一边感慨:“这汤啊,比家里的还香。”许多老人把这儿当成“第二个家”,有人来聊天解闷,有人主动帮忙洗碗。“在家总觉得自己没用了,来这里能做点事,心里踏实。”

正如负责人所言:“我们看到的老人,就是未来的自己。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被需要,比一顿饭更重要。”

众人拾柴暖意融

自发的爱织成温情网络

这家店的故事,始于一群普通人的善念。没有宣传,没有动员,却不断有人推门而入,留下蔬菜、粮食,或系上围裙成为“临时义工”。

房东主动减免租金,爱心人士送来新鲜时蔬,社会各界的捐款与物资如涓涓细流,不曾间断。负责人介绍,每餐成本约两百元,不少来自匿名捐赠。“有人放下一袋米就走,有人天天来洗碗,义工们也常自掏腰包贴补开销。”

义工队伍里,有退休教师带着孙辈来上“孝道课”,有年轻人利用周末前来帮忙,也有中小学生学着洗菜摆碗。一名家长感叹:“带孩子来感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比说教更有用。”

小餐桌见大情怀

照亮城市的一束暖光

据介绍,这已是他们开设的第五家公益素食店,全凭口碑相传。问及坚持的动力,负责人指向正在忙碌的义工阿姨:“你看她,三年风雨无阻;那位帮忙打包的奶奶,子女不在身边,却在这里找到了寄托。”

据统计,前来就餐的老人平均年龄70岁,最高龄者已逾九十,其中不少是空巢老人。有位奶奶坦言:“我来这不只为吃饭,就图个热闹。大家坐在一起说说话,比一个人对着电视强。”

真正的善意,无需华丽外衣,不过是一句“有困难就来,管饱”的朴素承诺;人间至味,也非山珍海味,而是有人对你说“欢迎回家”时的温度。

这或许就是文明应有的样子——无数平凡人用微小的善举,将“免费午餐”熬成“人间至暖”,让每个有需要的人,尝到爱的味道,感受到一座城市的温度与情怀。

南方+记者 唐音

通讯员 何艺捷

编辑 杨韬
校对 杨远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