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临近,南下冷空气与汕头暖湿海风相遇,带来阵阵秋雨。在“天凉好个秋”的惬意中,老年群体因抵抗力相对较弱,对凉意的感知更为明显。记者从汕头市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获悉,结合往年临床经验,入秋后老年群体呼吸道疾病相对多发,冬季临近,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也将增多,医生提醒老年群体早晚及时添衣,做好“防未病”健康防护。
“霜降节气过后,天气凉了,呼吸道疾病患者明显多了起来。”该院老年医学科主治医师刘奕娴分享了她的临床观察。她介绍,这个季节虽然午间气温仍相对较高,但早晚凉意渐显,老年人稍不注意受凉就易出现咳嗽、咳痰症状。尤其是习惯早起晨练的老人,吸入冷空气后可能引发连日咳嗽,需格外留意。

汕头市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团队正在了解住院老年患者情况。连亨杰 摄
刘奕娴建议,老年人晨练可待太阳升起、气温回升后再出门,随身携带薄外套、小围巾,能有效抵御寒气侵袭;潮汕秋冬气候干燥,会加重气管不适,可在家中使用加湿器,日常也能通过食疗润燥,如每周炖煮百合莲子雪梨汤,可起到润肺止咳的作用。
据介绍,气温下降会导致人体血管收缩,血压易波动升高。刘奕娴提醒,有高血压基础病的老年人,可能因血压骤升出现头晕、胸痛,甚至诱发心肌梗死。她建议老年群体每日监测晨起血压,若出现波动或不适需及时就医;做好头颈四肢防寒保暖,避免温差刺激血管;同时保持健康饮食、规律运动,严格戒烟限酒,稳定控制基础病。
在潮汕当地,“进补”是深植在文化中的执念。刘奕娴分享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现象:潮汕当地不少老人家在住院治疗后,总会咨询医生“怎样进补”,而家人出于关心往往也会炖煮羊肉、干姜等大补元气的食材。但这份温情可能因忽视体质差异而适得其反。
她进一步解释,阴虚或虚火体质的老人盲目温补,反而会加重燥热症状,提醒大家摒弃“一刀切”的进补思维,树立“辨证施养”理念。家人为老人准备药膳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师进行体质辨识;缺乏中医基础的普通人,无需跟风进补,“均衡饮食、适时平补”才是最安全的养生方式。
除了防病与进补,秋冬关节养护和日常起居也不容忽视。老年人易出现骨质疏松,长期重体力劳作还可能引发关节不适。医生建议,秋冬季老年人应保护好关节,有骨关节炎的患者可到医院接受艾灸、红外线等中医理疗,温经通络缓解疼痛;日常推荐太极拳、八段锦等柔和养生操,既能调和气血,又能增强免疫力。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老年人出现身体不适时习惯“拖”,觉得“人老了难免有小毛病”,殊不知小病拖延可能酿成大病,增加治疗难度。医生提醒,老年群体出现不适需及时就医;年轻人也应主动向长辈普及科学健康观念,多陪伴关心,共同守护老年人秋冬健康。
南方+记者 彭深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