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黄渤:“我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作品看见蕉岭的在地之美”,时长共2分12秒)
11月12日—13日,演员、导演、跨界艺术家黄渤现身梅州蕉岭,在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发起人之一、原生跨域艺术家郑泽生,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策展人殷嫣,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艺术总监谢蓉,参展艺术家陈文令,蕉岭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郑康文等的陪同下探访正在进行的蕉岭大地艺术季,并接受了南方日报、南方+的独家专访。
初冬的寿乡稻田,金黄的稻穗随风轻摆。广东(蕉岭)乡建馆旁,黄渤的作品《畴生》静静伫立于稻田间,七座仿佛从泥土中“长出来”的抽象人像与自然景致浑然一体,每一处细节都藏满对乡土的敬畏与思考。
“‘畴’字带田字旁,既指向脚下的土地,也有‘在此地、范畴’的含义,里面藏着的‘寿’字,更是精准契合了蕉岭的长寿特质;而‘生’字,就代表着土地孕育的生命与生生不息的活力。”黄渤介绍道。
谈及自己为此次艺术季创作作品的经历,他打开了话匣子。“最初接到蕉岭大地艺术季邀约时,筹备时间特别紧张,一开始没有太多头绪。”黄渤坦言,虽然自己有过往的作品可以备选,但他始终觉得,参与这样一场扎根乡土的艺术活动,作品必须与当地产生深度联结。
为了让作品真正“扎进”蕉岭的土壤,黄渤立刻着手了解这片土地的特质。“越了解越觉得奇妙,蕉岭不仅是山清水秀的世界长寿乡,还有着渊源深厚的民俗文化和历史传承。”他说,一次偶然的思考中,“畴”与“生”两个字闯入脑海,成为创作的核心灵感。
黄渤介绍,他最终创作了一组由七座抽象人像组成的作品,“这些人像立在田埂上,远看就像从泥土里自然生长出来的,代表着祖祖辈辈扎根在这里的乡亲们。”他特意在作品中融入了细腻巧思:七座人像包含四位女性和三位男性,“女性象征着孕育生命的核心力量,这是我希望作品传递出的温度。”对于创作时间紧张的问题,他反而有别样感悟,“时间短其实也是好事,少了繁复的杂念,能直奔‘土地滋养生命’这个核心主题。”
谈及作品的意义,黄渤的目光落在田埂上,语气诚恳,“就像青岛人不会常去栈桥、北京人难得特意逛故宫,本地人并不会特别注意身边的美景。我希望这个作品能成为一个‘注脚’,无论是本地人还是游客,都能通过它看见蕉岭的在地之美与文化底蕴。”
据悉,除了黄渤带来的作品《畴生》之外,本次艺术季共邀请了27位艺术家,在长潭镇、三圳镇、广福镇、蓝坊镇以及广东(蕉岭)乡建馆五个片区呈现 40余组作品。这些作品并非外来植入的展品,而是从蕉岭山水、人文与记忆中“生长”的生命体,散落于稻田、古墟、溪边等角落,成为可体验的立体诗,等待观众参与其中。
黄渤此行看了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众多艺术家的作品,他坦言收获颇丰。“他们的创作特别值得我学习,有的扎扎实实运用当地的符号和材料,有的巧妙结合水、远山等自然环境,把艺术与乡土的联结做得特别紧密、特别巧妙。”
随后,黄渤与艺术家们、蕉岭县相关负责人在米香中心围坐一起,深度探讨艺术赋能乡村的可持续路径与跨领域协同等问题。“我们的乡村振兴,艺术的介入能让乡村‘活’起来和‘火’起来。”蕉岭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郑康文表示,围绕艺术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分享了当地的实践与思考,“艺术不仅能让群众的生活更美好,更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让这条道路走得更稳、更远。”
据悉,以“万物自得”为主题的蕉岭大地艺术季将持续展出,正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艺术与生活的纽带,为寿乡蕉岭的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能。
文字 南方+记者 陈萍
摄影/摄像 南方+记者 杨斐君
素材支持 徐志宝
通讯员 徐彬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