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清澈的钓虾塘边早早热闹起来,远处含苞待放的桂花香味扑鼻。
午后,新建的公园内竹海随风轻漾,儿童乐园欢声笑语不断,乡村展馆古朴典雅的青砖镌刻着传承上千年的乡村记忆。
入夜,圩镇龙虾美食潮玩集热闹非凡,璀璨的烟花与炫彩的灯光交相辉映,每日吸引游客超1万人次……
镇村旧貌换新颜,一时一景皆美好。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鹤山桃源镇凭实力出圈,狠狠火了一把。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切变化仅仅发生在一年之内。
桃源镇美丽乡村。欧蕊荣 摄
桃源镇美丽乡村。欧蕊荣 摄
从“臭水塘”到“示范村”
桃源镇毗邻鹤山市主城区,交通区位得天独厚,是“中国制伞名镇”和“中国伞篷出口基地”。“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桃源镇围绕省、市相关部署,以“紧抓快办”的实干作风,加速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桃源镇围绕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蟠光村辐射带动,通过实施挂图作战,建立2024年桃源镇“百千万工程”重点项目责任清单制度,坚持共建共享原则,打造党员干部带头、村民群众响应、社会企业参与的协同发展模式,推动镇村面貌实现美丽蝶变。
桃源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实施“一个项目对应一个领导”“一个村庄形成一份清单”“一周召开至少一次工作汇报”“一周开展至少一次实地走访”的“八个一”建设方案,村里无人搭理的“泥泞地”变成了生态公园,杂草丛生的“荒芜地”变身儿童乐园,臭气熏天的死水塘也变成了产业致富的龙虾池。
随着“八个一”建设方案深入推进,一洼洼“臭水塘”消失了,一个个“示范村”加速崛起。旺龙村就是其中之一,全村制伞产业蓬勃发展,140余家伞企集聚,带动超2000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增收超3000元,成为兴村富民“示范生”。
乡村面貌焕新颜。欧蕊荣 摄
乡村面貌焕新颜。欧蕊荣 摄
从“靠天吃饭”到养虾富民
产业兴旺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提起桃源镇,不少人会第一时间想起当地的蓝龙虾。这正是桃源镇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生动实践。
与传统小龙虾相比,桃源镇自主培育的蓝龙虾拥有“个大”“肉肥”“干净”“新鲜”的四大特点,目前,全镇养殖面积达503亩,实现一年两造,全年亩产超1000斤,实现每亩利润超2万元。
近两年,桃源镇新建蓝龙虾产业研学馆、蓝龙虾养殖示范基地,构建“合作社+养殖户+企业”模式,打造蓝龙虾美食广场、蓝龙虾瞭望塔等景点,激发乡村夜间经济活力。
今年“五一”假期,桃源镇实力出圈。通过举办“蓝”不住的热情——五一龙虾美食潮玩集市共招引各式摊位超30个,日均客流破万,获得村民、企业职工等群体的一致好评。
蓝龙虾产业发展壮大。桃源镇供图
蓝龙虾产业发展壮大。桃源镇供图
“往年都是年轻人往外跑,现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蓝龙虾美食摊位上人来人往,电子秤上不断跳动的数字见证着村民的丰收。
“以前只知道农民养虾,现在连城里人都专门来学技术。”在蓝龙虾养殖示范基地驻足观看的村民们,仔细咨询养殖蓝龙虾的具体细节,蓝龙虾挥舞着晶莹的钳子引得孩子们阵阵惊呼。
从“靠天吃饭”到养虾富民,桃源镇正走出一条产业富民新路子。
从一村蝶变到全域焕新
旺龙村是桃源镇高质量发展的缩影。近年,桃源镇以“百千万工程”为笔,书写乡镇发展的壮丽诗篇,2024年全镇规上工业总产值137.66亿元,连续五年用鹤山市最小的行政面积创造出排名第二的经济数据。
镇域经济加速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桃源镇提质升级乡镇道路总长达9.3公里,新建污水管道4.5公里,实施桃源镇污水预处理站及配套管网建设项目二期工程,扩容3000立方/天,镇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桃源镇金峡水库。欧蕊荣 摄
桃源镇金峡水库。欧蕊荣 摄
发展培育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桃源镇全力培育新型农业主体,成立鹤山市智富强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完成龙都村、龙溪村、甘棠村、中胜村新建或升级旧厂房,预计为村集体经济增收合计约60万元。
发展成果百姓共享,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桃源镇坚持将更多财力用于保障基础民生,持续改善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稳步提升桃源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新增鹤友长者食堂1间,提质扩面龙溪村长者饭堂和三富村长者饭堂,全年累计提超3万次就餐服务……
今年是实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桃源镇持续掀起强镇兴村富民热潮。桃源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带动旺龙、龙溪、中心、富岗等村抱团联建,打造产业振兴、乡村风味浓厚、传统文化强的典型村建设示范片区,全力推动竹蓢社区、蟠龙村、中心村加快厂房建设,加快实施“光伏+建筑”工程,实现所有乡村共谋高质量发展。
南方+记者 任龙
通讯员 纪政 李叶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