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社恐,消费越多?万亿新市场的背后,算法正疯狂收割你的孤独...

广东最生活 2025-05-24 17:54

在80后看来,社交是一件在正常不过的事情,有事就是一个电话打过去,可如今00后却因“社恐”要减少交流,甚至都不愿意“接一个电话”。

据统计,中国独居人口已经突破1亿,其中半数以上自认“社恐”,而且超过60%为40岁以下年轻人群,社恐已然成为了年轻人的日常状态。

2025年,社恐经济规模达到1.2万亿,特别是在餐饮行业的相关利润远超传统模式,成为了实打实的消费新风口。

什么是社恐经济

社恐经济,顾名思义,是围绕那些在社交场合感到紧张、不自在甚至恐惧的人群而形成的经济现象。这类人群,通常被称为“社恐”一族,他们对面对面的社交活动有着本能的排斥感。

特别是在MBTI测试出来后,E人表示为外向的人,I人表示为内向的人。而在年轻人眼中,社恐早已不是贬义词,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随着越来越多品牌开始涉足“社恐服务”,甚至衍生出了“社恐经济”这一名词,足以证明对于这种生活方式的需求和认可,但社恐经济不是卖产品,而是卖一种“不用面对人的安全感”。

在广东,社恐经济的商业触角早已渗透日常生活:

广州首家无人智慧酒店,无前台、无服务员,靠智能设备完成入住,吸引了许多连续居住数十天的年轻人,只为“不被目光打扰”。深圳部分商场引入“自助试衣间”,扫码试衣、无导购跟随,避免“被打量”的尴尬。

如今随处可见的“一人食”火锅店,每个座位配备隔板与手机支架,顾客通过扫码点餐、按钮呼叫服务,全程无需与店员对话。

打车软件新增“别聊天”选项,司机默认静音;外卖平台备注最高的是“放门口,别打电话”,甚至出现“代吵架”“代道歉”等虚拟服务。

这些消费场景看似新奇,实则精准击中了广东年轻人“怕麻烦”“怕审视”的心理——在高密度、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边界感”成了稀缺品。

其实社恐经济能火起来,背后主要是靠资本和互联网算法在推动。

现在社交平台搜索到的那些 “社恐友好” 的内容,比如 “一个人怎么吃饭不尴尬”“如何礼貌拒绝聚会邀请” 之类的视频,平台对“社恐友好内容”的推送权重提升37%,而且相关广告溢价高达200%。

有研究发现,一个人越害怕社交,在平台上花的钱就越多 —— 用户社恐指数每升高1级,ARPU(平均每用户付费)提升25%。

算法还会故意放大你的焦虑,比如总给你看 “人心复杂别轻易相信” 这种内容,让你觉得花钱买 “无人配送”“虚拟助手” 更省心。

说白了,就是利用你害怕社交的心理,变着法让你掏钱,把你的 “社恐” 直接变成了他们的 “收入”。

社恐经济的服务本质

是在填补社交缺失的情感空洞

然而,社恐人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拒绝社交。实际上,许多社恐人群内心渴望参与社交,但往往因为害怕、担心等负面情绪而在社交场合感到不适。

广州青年文化宫调查显示,近八成单身青年每月非工作社交时间不足 4 天。在深圳科技园,程序员们用 “虚拟团建” 替代线下聚餐,在元宇宙会议室里,数字分身完成签到后便集体 “掉线”。

这种社交真空,催生出 “树洞经济”—— 广州某匿名社交 APP 用户量突破百万,深夜时段 “情感垃圾桶” 功能使用频率是白天的 3 倍。

这种躲着人不社交看似舒服,长期下来却让孤独感加剧。

心理咨询师指出,社恐服务虽缓解了即时焦虑,却未解决根本问题——年轻人对真实社交的恐惧,本质源于对“被评价”的过度敏感,以及情感支持系统的缺失。

不过在社恐经济的背面,“找搭子”现象也十分火热。两者其实并不像“水”和“火”,泾渭分明。

反而有一种I人需要E人来拯救的感觉。所以或许有时候,社恐也需要靠“搭子”来拯救内心的情感空洞。

社恐经济是大势所趋

但代价可能远超想象

社恐经济的崛起顺应了技术趋势与个体化浪潮,却也暗藏隐忧。

1、群体性沟通能力出现退化

广州一企业HR发现,00后员工线上沟通流畅,线下会议却常沉默不语,“眼神躲避、语言碎片化”成为常态。长期依赖虚拟社交,可能导致共情能力下降,职场协作与家庭关系疏离。

2、社交技能存在退化危机

广东高校调研发现,“社恐” 新生的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比 “社牛” 低 37%,求职面试通过率相差 22%。在深圳某互联网公司,90 后员工的面对面沟通频率较 5 年前下降 60%,团队协作中 “文字冷暴力” 现象频发,成为一种新的病症—— “数字化失语症”。

3、社会信任感稀释

东莞一社区调研显示,超60%年轻人与邻居“零交流”,疫情期间互助率远低于老年群体。当“非必要不接触”成为习惯,社区纽带与公共责任感可能随之弱化。

4、情绪问题的恶性循环

深圳心理门诊数据显示,因社恐引发抑郁、焦虑的案例逐年增加。逃避社交虽短期舒适,却可能加剧自我怀疑,形成“越怕越躲,越躲越怕”的闭环。

社恐经济如同双面镜,既照见了人们对效率与隐私的极致追求,也暴露了现代社会的情感困境。

从无人咖啡到虚拟团建,从无接触配送至 AI 语音助手,这些创新在满足需求的同时,也在重塑着我们的社交能力与文化认同。

而真正的进步,从不是彻底逃离社交,而是找到舒适共处的新平衡。

编辑:Selex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广东最生活出品,转载请联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