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琴野生鸟类三年新增60种,这场论坛上湾区青年共话生物多样性

作者 黄天儒 2025-05-11 15:22

5月10日,由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下称“合作区”)城市规划和建设局及北师香港浸会大学联合主办的“2025横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论坛暨自然教育论坛”圆满落幕。论坛吸引了超过350位人员参会,共话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教育创新实践。

论坛现场。

论坛现场。

合作区城市规划和建设局副局长史忠峰表示,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根基,合作区成立以来,通过生态修复及生境营造,全区野生鸟类记录新增超过60种,其中全球濒危物种黑脸琵鹭更重现数量突破“50+”的壮观景象。此外,依托湿地公园建设以及一系列品牌活动,公众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史忠峰呼吁各界携手,以此次论坛为起点,构建知识共享平台,激活青年创新力量,让生态文明的薪火代代相传。

据了解,论坛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公众,来自中山大学、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11所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师生齐聚一堂,分享生物多样性科普、最新相关研究成果和自然教育经验。

分享生物多样性科普、最新相关研究成果和自然教育经验。

分享生物多样性科普、最新相关研究成果和自然教育经验。

研讨会上,共28位粤港澳大湾区研究生及本科生进行了口头报告,涵盖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栖息地恢复、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技术、湿地生物多样性与底栖生态、城市与湿地的污染和入侵物种、环境压力因素与生态经济学、自然教育等众多主题,内容精彩纷呈。

活动现场还展出了27幅由澳门中小学生及公开组精心创作的生物多样性主题海报,展现了琴澳不同年龄不同阶段学生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物多样性的深刻理解。论坛最后还进行了闭门圆桌会议,13位政府代表及业内专家、嘉宾们一起探讨了横琴自然教育战略以及自然教育范畴相关内容。

本届论坛不仅为公众带来了精彩专业的学术分享交流,还开展了关于横琴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和参与,为琴澳两地以及大湾区有关学者和研究人员创建了交流平台。

南方+记者 黄天儒




编辑 蔡如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