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当“挑战杯”遇上“百千万”,年轻人如何读懂肇庆?

作者 刘宇恒;王焌鑫 2025-05-19 21:41

万余名青年学子、2971支创新队伍、7份即将落地的城乡焕新方案——当“挑战杯”的青春动能注入岭南古城肇庆的发展肌理,一场关于城市与青年的双向奔赴正在发生。

第十八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首设肇庆“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专项赛,以“县镇出题+高校揭榜”的大赛机制,为上万名大学生打开一扇观察广东“百千万工程”的窗户,也为肇庆打开了一扇拥抱青年群体的窗户。

从黄花梨古树掩映的端州区城东街道文明路,到岭南画派宗师黎雄才故里高要坑尾村,7个实践点位化作“青春实验田”——超万名师生在两个月里跋涉乡野,与76岁村史口述者共同寻找乡村新视角,和非遗传承人一起活化广宁竹艺……7支特等奖团队携焕新方案与当地签署成果合作意向,让大赛机制实现闭环。

这场全国首创的“挑战杯”地方专项赛,不仅搭建起从校园智库到县镇实践的转化桥梁,更让青年走进乡村、读懂土地、解码记忆,让肇庆以发展的热望拥抱年轻思维,共绘城乡融合的青春答卷。

第十八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暨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汇报交流活动在肇庆学院举行。肇庆学院供图

第十八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暨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汇报交流活动在肇庆学院举行。肇庆学院供图

以青春力量助力“百千万工程”

回顾历届广东省“挑战杯”,可以发现其竞赛模式几乎总是以高校为核心,围绕产业发展主题展开科技攻关。

第十八届“挑战杯”竞赛首次在主体赛事基础上,增设了肇庆“百千万工程”专项赛,并将赛事的焦点对准肇庆县镇村的发展需求,为青年学子提供“走进肇庆、读懂肇庆”的实践机会,也为肇庆打开一扇拥抱青年群体的窗户。

赛事一经发布便引起了广泛关注。共青团肇庆市委员会(下称“团肇庆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道:“仅在3月份的集中采风活动中,就有逾万名学生和老师参与,他们风雨无阻,深入乡村和社区,与当地居民进行了深入交流,和当地镇村干部对接实际需求。”

专项赛共设置了7处实践点位,分别是端州区城东街道文明路、鼎湖区坑口街道苏村社区小㘵村、鼎湖区凤凰镇主街、高要区白土镇白联社区坑尾村黎雄才故居、四会市地豆镇旧电影院、广宁县古水镇古水社区连石村和崀顶村,以及肇庆高新区蒋家村。

这些实践点位涵盖历史遗产保护、城市焕新、产业发展、乡村风貌提升、文旅振兴等多个与“百千万工程”紧密相连的主题,形成了“县镇出题、高校揭榜、学生参与”的大赛机制。

活动现场,肇庆市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区、四会市、广宁县、高新区“百千万工程”指挥办代表与7个案例点位的特等奖获奖团队共同签署了专项赛成果合作意向书。肇庆学院供图

活动现场,肇庆市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区、四会市、广宁县、高新区“百千万工程”指挥办代表与7个案例点位的特等奖获奖团队共同签署了专项赛成果合作意向书。肇庆学院供图

团肇庆市委相关负责人说:“从奖项设置来看,专项赛特等奖、一等奖参赛队伍的主创人员将列入肇庆市《乡村风貌提升和农文旅项目优秀设计团队名录库》,契合属地发展目标、有运营意愿、具备经营能力的项目将获孵化支持,实现‘以赛兴业’的价值转化闭环。”

专项赛主评委、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广东省乡村建设规划高校联盟工作委员会主任沈康教授表示:“此次比赛中涌现出不少有创意、能落地的作品,年轻人正以他们的独特视角和专业力量响应真实的乡村需求,成为激活乡村发展的新力量。”

由广州大学蒋家村小分队设计的《蒋巷文脉科链智谷2.0——高新区·蒋家村产村双向科技赋能城乡共融新生态构建设计》在本次专项赛中获得特等奖。团队突破了常规文旅开发的定式思维,立足肇庆高新区产业优势,让辖区内的龙头企业与蒋家村“牵手”,打造绿色节能职住区、古建文化体验区、光伏鱼塘展销区。“我们想让本地的高新技术产业走进乡村,扎根乡土,用科技赋能历史文化。”队长刘伟欣说。这种创意性与可行性的双重突破,正是年轻人助力“百千万工程”的生动体现。

走进古村老街,无问东西

古村老街活化最大的难点是什么;优质的资源怎样才能释放出带动效应;淳朴的民风如何找到与新时代的连结点……关于7块“实验田”,青年学子们带着问题与思考在一线走访。

走进古村老街,无问东西。

在高要区白土镇坑尾村,76岁的佳叔向身旁的大学生讲述岭南画派巨匠黎雄才的家乡情怀,“这句‘月是故乡明’是他1993年回乡寻根时留下的墨宝。”

大学生团队在黎雄才故居实地采风。团肇庆市委供图

大学生团队在黎雄才故居实地采风。团肇庆市委供图

自北宋开村以来,淳朴的坑尾村培育出众多像黎雄才一样的文化名人。“我们希望能有一个展示馆,讲好黎雄才的黎氏山水与家乡情怀,也讲好坑尾村的故事。”

2个月以来,超300支参赛队伍走进坑尾村,深入调研这座北宋古村的建筑风格、民俗风情与黎雄才的文化价值。最终,仅有40份焕新方案获得奖项。这些方案大多都保留了村落历史风貌,也引入了现代元素与业态,既满足镇村实际需求,也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视角与生活方式。

当70多岁的“活村史”遇见00后的“新视角”,沉寂的乡村便有了拥抱新时代的机会。

大学生团队在端州区文明路实地采风。团肇庆市委供图

大学生团队在端州区文明路实地采风。团肇庆市委供图

端州区城东街道的文明路,以225棵价值连城的黄花梨树闻名大街小巷。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的曾祥丰儿时常来这里玩耍,他回忆这条路不仅有黄花梨,还有最热闹的灯光夜市。

“一到晚上百货小摊鱼贯而出,可以摆满整条路,茶余饭后来逛的人特别多。”他坦言,短短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下,热闹的夜市已不复存在,“明星路”也变成了老街巷,225棵黄花梨虽然屹立不倒,但却没有释放出“明星效应”。

曾祥丰及其团队希望通过打造黄花梨肇庆记忆博物馆,将集体记忆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情感地标”,为“老端州”增添活力,让“老时光”不再蒙尘。

在其他实践点位,青年学子们同样展现出非凡的创意与热情,用智慧和汗水为肇庆“百千万工程”贡献着青春力量。

大学生团队在广宁古水镇连石村实地集中采风。团肇庆市委供图

大学生团队在广宁古水镇连石村实地集中采风。团肇庆市委供图

在广宁古水镇古水社区的连石村、崀顶村,一群来自马来西亚、伊拉克等国家的留学生,与当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起做竹编。“青皮竹是广宁的特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边将竹篾弯曲成柔和的弧线,一边向身旁的“留影南粤”团队解释。

这支由多国学生组成的比赛队伍,计划在海外社交平台上更新自己参与专项赛的全过程。“当地政府在不断激活、扶持整条竹文化产业链,这是‘授人以渔’的智慧。”马来西亚籍留学生Chieng Jing Kiong说。

这场专项赛,不仅让全国青年学子读懂肇庆,还让世界青年在山水之间解析中国乡村振兴的密码。

系好青年与城市的纽带

从校园到田园,从理论到实践,团肇庆市委创新性打造肇庆“百千万工程”专项赛,将一次单纯的比赛升级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为广大青年搭建起深入县镇村一线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桥梁。

近年来,团肇庆市委坚持筑桥铺路,在政策端架设“制度之桥”,在人才端铺就“引育之路”,通过系统化、精准化的服务举措,广泛发动青年力量投身“百千万工程”实施,加快推动“百万英才汇南粤”取得实质成效。

政策上,团肇庆市委牵头起草《肇庆市全域创建青年发展型城市实施意见》《支持青年入县下乡就业及创新创业若干政策措施》,印发《关于肇庆青年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实施方案(2023 - 2025 年)》,为青年下乡、返乡、兴乡提供制度保障和路径指引。

如何系好青年与乡村的纽带?团肇庆市委多管齐下,打造扎根乡村的青年生力军,凝聚青春合力推进“百千万工程”。2023年,团肇庆市委组建225支本地大中专院校“三下乡”队伍、吸引140支外地高校“三下乡”队伍,在肇挖掘镇村需求,开展服务;2024年,选派1109名志愿者奔赴88个涉农镇帮镇扶村,实现帮扶全覆盖;发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88 所高校学子组成 992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与肇庆揭榜结对,深入田间地头,破解乡村发展难题。

如何系好青年与城市的纽带?团肇庆市委将一系列暖心举措化作城市人才留驻的软性、粘性,推动青年与肇庆共同成长,相互成就。2024年,团肇庆市委搭建一批就业平台,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提供青年就业岗位1.6万个;开辟一条成长通道,开展“展翅计划”社会实践岗位超5000个;打造一个温馨港湾,在4个县区试点建设8个青年驿站,为来肇青年提供临时住宿、就业咨询、政策咨询、社会融入等多元化综合服务,让人才切实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关怀与诚意,产生归属感。

接下来,团肇庆市委将继续动员全市青年投身“百千万工程”,打造乡村振兴先锋队伍,全域创建青年发展型城市,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团结引领广大青年为肇庆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更多阅读

解码大学生如何玩转肇庆“百千万工程”获奖作品展播活动

策划:赵进

统筹:吴帆

撰文:刘宇恒 王焌鑫

编辑 刘舜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