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密关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伴侣?
两个人一吵架,不管你是不是还在气头上,Ta马上就会低头认错,第二天还会主动做一些小事或送点小礼物来哄你。刚开始你还觉得Ta挺贴心,但是每当你想要聊聊自己感受或者复盘一下两个人的分歧,Ta的态度就会180度大转弯:“这事儿不是早就翻篇了吗?怎么还要翻旧账啊?”
这时候你才发现,原来那只是一种表面的和平,你的感受从来都没有被Ta真心理解,关系中的问题也从未得到真正的解决。这其实就是社交媒体上人们常说的“假性和解”。
为什么有些人宁愿假装和好,也不愿意跟伴侣谈清楚问题呢?
假性和解的本质是经验性回避
在心理学中,这种假性和解的现象常常与一种叫作经验性回避(Experiential avoidance)的心理机制有关。
这个概念来自于心理学家史蒂芬·海耶斯创立的接纳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指的是当个体无法承受某种情绪上的痛苦时,就会本能地采取种种回避的行为,不让自己去经历它们。
经验性回避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海耶斯认为,每个人都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经验性回避,比如一个社恐人士会尽量减少社交活动来避免自己产生焦虑,失恋的人会用工作和娱乐活动来转移注意力等。[1]
但是,那些过度的经验性回避则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和人际关系,比如社恐人士一味地回避社交,但却不去解决内心的症结,就会导致他们无法过正常的生活。有研究发现,过于依赖经验性回避会削弱人们的积极心态,更多地采用不良方式来应对困难,导致他们日常体验到的焦虑和失控感更强。[2]
所以,如果我们用这个视角来看假性和解,就会发现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经验性回避。假性和解的人往往是为了避免关系冲突给自己带来强烈的情绪痛苦,才会想要“赶紧和好”,不要去聊让Ta难受的这件事情,这样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恢复内心的秩序感。
而这种强烈的情绪痛苦往往来源于个体内心那些非合理信念(Irrational beliefs),我们可以将其想象成头脑中有一个“恶魔小人”,一直在用一种扭曲的方式来误导和批评自己,导致我们感到很难受,也很难用恰当和灵活的方式来采取行动。因此,当一个人频繁用假性和解的方式来回避冲突时,就是因为这些非合理信念让Ta误以为这能“消除”痛苦或保护关系,但实际上却总是起到相反的效果。
在假性和解背后,常见的非合理信念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如果吵架,关系就会破裂”
这是一种叫作“灾难化”的常见非合理信念,指的是人们倾向于相信事情最坏的结果一定会发生,放弃其他的可能性,也不愿意考虑自己是否能够应对。
比如一次小小的吵架,Ta就会快速地联想到“Ta肯定受不了我”“这段关系迟早要结束”等一系列严重的后果,为了避免这种“想象”的灾难性后果,Ta就可能会采取假性和解的方式,想要尽快让关系回到安全状态。
2
“我害怕被对方拒绝或抛弃”
这是焦虑型依恋者身上经常会出现的一种核心信念,他们可能因为成长过程中经历过情感忽视,导致内心深处相信自己“不值得被爱”或者“我必须要让对方满意,才能被爱”。[3]
因此,一旦关系中发生冲突,就会引发他们担心被拒绝或抛弃的恐惧感,希望用道歉和妥协等方式来挽留对方以及这段关系。
3
“表达感受是不成熟和脆弱的”
很多人在成长过程就被教育“不要太情绪化”“要懂事”,这会让人形成一种所谓的情绪羞耻(Emotional shame),个体对自己的正常情绪反应也会感到不安和羞耻,认为表达情绪就等同于“不成熟”“暴露脆弱”,所以他们既不理解对方为什么老是要提情绪,也拒绝暴露自己的真实感受,害怕被对方评判,这时候就可能会用“你怎么又翻旧账”的说辞来回避。
4
“吵架会勾起一些不好的回忆”
对于有些人来说,假性和解其实是他们的一种自我保护。因为他们内心有一些未被处理的消极经历,甚至是一些早期的心理创伤经验,比如童年时期目睹父母的激烈争吵、曾被情感忽视或惩罚等,而当关系中发生冲突时,大脑就会自动联想到这些不好的经历,让他们产生只想逃避的本能反应,不想重演那种恐惧和无助感。
假性和解会造就“毒性”关系
对于假性和解,网友有一句话说得很形象:“我们和好了,但关系却死了。”
在婚姻心理学中,假性和解的做法很容易演变成一种“毒性”的关系互动模式,叫作要求-退避模式(Demand/withdraw pattern),指的是有一方不断地批评和抱怨,要求对方做出改变(要求方),而另一方则总是沉默,或采用各种手段回避和拒绝讨论(退避方)。
这种关系互动模式有多“毒”呢?
著名的婚姻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做了一个这样的追踪研究,他邀请了130对新婚夫妻,先是让每对夫妻分别在房间里讨论一个他们有较大分歧的问题,整个讨论过程都被研究者通过摄像头观察并录像,从而了解他们之间的沟通模式。接着在之后长达6年的时间里每年都追踪他们的婚姻状况,看看哪种沟通模式能够有效地预测他们未来的婚姻状况。
结果发现,预测婚姻不幸福甚至离婚的指标之一就是夫妻之间表现出要求-退避模式,预测准确率达到了83%,也就是说,在这种互动模式下,超过八成的夫妻都很难拥有一段幸福的婚姻关系。[4]
还有研究发现,处于这种互动模式的情侣更容易认为自己的日常生活也不幸福。[5]因为关系中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他们会忍不住在脑子里反复思考双方的分歧,对此感到生气、委屈或心烦意乱,但是这种沟通模式又让他们没有信心和动力去解决问题,导致他们在关系以外的正常生活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所以,在亲密关系中,一定要警惕这种假性和解的做法,维持表面的和平远没有两个人共同面对问题重要。
真正的和解应该怎么做?
在亲密关系中,亲密感其实就是在双方跨越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每一个问题的出现,都是在提醒我们要去看见和理解伴侣的需求,找到两个人都感到舒适的相处方式。如果总想用假性和解来跳过这个过程,只会让这段关系一步步走向崩塌。
如果你是那个急于和好的人,可以试试这样做:
1
觉察非合理信念
当你在争吵中很想要快点和好时,可以尝试捕捉并记录下脑海中那些一闪而过的声音,它们很可能就是你内心的非合理信念。然后问自己一句话:“我想道歉是因为问题已经解决了,还是只想让这些声音或不舒服的感觉赶紧消失?”
通过这种主动的觉察,我们就能给自己创造一个在想法与行动之间缓冲的心理空间,有能力看清自己也理解对方。
2
学会自我安抚
当你觉察到自己的非合理信念时,不用急着去纠正它们,而是可以通过做一些能让自己放松下来的事情,让情绪恢复到一个更加平静和理性的状态,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这在心理学中叫做自我安抚(Self-soothing)。
但并不是说要把对方晾在一边,而是先要与对方沟通:“我知道你现在不开心,我也有点乱,我们能不能先冷静10分钟再聊?”然后在这段时间里放松一下自己,再与对方重新回到对话中。
3
道歉之前先理解
道歉从来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而是表明自己的态度,在此之前我们要做的是倾听和理解对方的感受,比如可以用一种共情式的回应:“这件事情是不是让你觉得我不在乎你?”这比“我错了”更能促进双方的良性沟通。
如果你是那个“被迫”和好的人,可以试试这样做:
1
用感受代替指责
指责式沟通往往是以“你”开头的语句,比如“你根本不在乎我”,这会激起对方的心理防御,不利于进一步的沟通。所以,我们可以将其改为“我”语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比如“我觉得很不开心,我想要你听听我的心里话”。
2
理解对方的情绪
当对方不由分说就认错时,不要放弃沟通或逼问对方,而是先尝试理解对方的情绪,比如告诉对方:“我知道你不喜欢吵架,我想要的也不是谁对谁错,而是希望我们能更了解彼此。”也可以给对方一点休息的时间,平复一下心情再继续聊。
3
约定吵架的规则
对于陷入要求-退避互动模式较深的人来说,可能很难在冲突发生的时候进行一次良性的沟通,这就很需要双方在平常就约定好“当冲突发生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比如两个人要轮流发言、不能打断对方、结束后互相说谢谢或拥抱等。
最后,无论你是假性和解还是被“和解”的那个人,都欢迎你把这篇文章转给你的伴侣,让双方都能真诚地面对和解决问题,拥有一份幸福美满的爱情。
参考文献
[1] Hayes, S. C., Wilson, K. G., Gifford, E. V., Follette, V. M., & Strosahl, K. (1996). Experiential avoidance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A functional dimensional approach to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4(6), 1152.
[2] Kashdan, T. B., Barrios, V., Forsyth, J. P., & Steger, M. F. (2006). Experiential avoidance as a generalized psychological vulnerability: Comparisons with coping and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44(9), 1301-1320.
[3] Stackert, R. A., & Bursik, K. (2003). Why am I unsatisfied? Adult attachment style, gendered irrational relationship beliefs, and young adult romantic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Personality and inpidual differences, 34(8), 1419-1429.
[4] Gottman, J. M., Coan, J., Carrere, S., & Swanson, C. (1998). Predicting marital happiness and stability from newlywed interaction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22.
[5] Malis, R. S., & Roloff, M. E. (2006). Demand/withdraw patterns in serial arguments: Implications for well‐being.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32(2), 198-216.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