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爆火带飞动画企业融资 立足原创IP展望人工智能
“文化投资正呈现显著的科技化、多元化特点。”作为国内最具活力的早期投资机构之一,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在主题演讲中谈到,文化产业已成为“硬科技”重要的落地场景,文化“软件”与科技“硬件”的结合最有可能产生“爆款”产品,《哪吒2》的成功就是明证。
11月26日—28日举办的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期间,影视项目、文化智造、国潮IP等多场路演,吸引全国各地超过100家投资机构、200多名投资人以及300多家文化企业参与,资本正涌向文化产业这片热土。
AI赋能文化,效率与创意双突破
走进大会展区,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处处可见。从能够实时生成山水意境的AI数字画卷,到让人身临其境的全感XR产品,一系列创新应用展示了“AI+文化”的无限潜力。这些展品不仅吸引了投资人的驻足,更预示着文化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
凡拓数创董事长伍穗颖以“小西天”VR沉浸展为例,展示了技术对文化传承的革新力量:“通过百亿面数拟真模型与AI渲染技术,我们仅用两个月便还原了明代寺庙的悬塑艺术,画质达到16K电影级,这是传统手段难以实现的效率。”

国潮IP路演专场
上海灵樨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张衡在路演中介绍,通过AI技术,公司在动画制作的各个环节都实现了效率提升:“例如制作三国主题动画《火凤燎原》时,AI可以自动模拟战场两军对垒的阵仗,节约了20%-50%的时间与制作成本。”
数字赋能正在催生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主题分演讲环节,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陶锋用一组详实数据佐证了这一趋势:过去五年,广东数字技术发明专利申请量超过80万件,人工智能发明专利超过10万件。在新兴技术的加持下,广东16个文化新业态实现营收接近1万亿元,增长15.9%,高于全省文化产业平均增速6个百分点。
“特别是规模以上的数字文化核心企业利润创造能力非常强,2024年总利润超过2000亿元,占整个文化产业利润比重达到84%。这个占比非常高,已成为文化产业利润增长的主要支撑和重要引擎。”
潮玩IP与国潮热,情感消费撬动资本
记者注意到,在大会特设的“国潮IP路演专场”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创新项目轮番登场,从影视IP、潮玩IP到家具IP、中国积木IP,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展现了国潮文化的蓬勃生机。

国潮IP路演专场
“我个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家来自江苏做潮玩设计的团队,他们是泡泡玛特的供应商,也是B站生态链企业,对潮玩行业理解比较深刻,有比较多实践经验与积淀。”广东南方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部总经理 麦根华认为,泡泡玛特的崛起成功带动了一波潮玩投资热潮,而且整个消费市场对情绪价值供给的高需求,也推动潮玩产业发展。
《2025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趋势报告》的数据显示,新型文化消费已成为四大投资热点之一。报告指出,2020年-2025年10月,大湾区文化产业合计产生融资事件720件,据估算总融资金额约为564.1亿元。投资事件主要集中在广深两地,广州、深圳共计613件,占比高达85%。这些投资主要聚焦于文化科技融合、数字创意生产、文化智造、新型文化消费四大热点赛道。
麦根华指出,结合今年文投参与企业,以及近一两年文化市场看,资本重点关注两大类项目,除了硬核“科技+”,蕴含情感价值的“潮玩IP+”同样备受资本青睐。
文化科创试验场、投资高地
粤港澳大湾区在文化科技融合领域展现出明显的地域优势。
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铮分析中、指出,广东目前在数字创意、动漫游戏、网络视听、数字文化制造等领域已具备较强竞争优势,并形成影视、动漫、游戏、电竞等文化产业优势集群。其中,广东数字出版、动漫、音乐、游戏营收规模已分别占全国的1/5、1/3、1/4和4/5,这一系列数据充分彰显了大湾区在数字文化产业领域的领先地位。
粤港澳大湾区凭借其完善的产业链基础、开放的创新生态以及在数字文化产业领域的先发优势,正成为文化科技创新的试验场和投资高地,为全国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探索着新的路径和模式。
采写:南方+记者 李劼 葛政涵
拍摄:南方+记者 王俊涛
剪辑:南方+记者 许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