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下,小区里,街角处,总有些味道让人念念不忘。在番禺市桥地铁站周边的光明北路、富华西路,人来人往的街道旁,藏着三家值得专程前往的小店。
芬姐小食店:父辈传承的家常味
清晨六、七时许,走进富华西路,大树掩映下的芬姐小食店已经亮起温暖的灯火,店门口冒着袅袅白气,空气中飘着米浆的清香,静候第一批食客的到来。“细节决定成败。”小店里,芬姐一边利落地刮着肠粉,一边重复着十二年前刚开店时一位老伯对她说过的话。这句话不仅挂在嘴边,更深深地烙印在她经营的每一个细节里。
每天凌晨四点,当整座城市还在沉睡时,芬姐就已经来到店里开始一天的忙碌。熬粥的米要提前浸泡,菜叶要一片片仔细清洗,就连调味用的酱油也要亲自调配熬煮。五点半,丈夫准时出发前往西丽市场,只为采购当天最新鲜的肉。“六点半前来是吃不到肉的。”芬姐笑着解释道:“我们绝不卖隔夜肉,所以很多熟客都会特意等到肉来了再点餐。”
这份近乎执拗的坚持,源自芬姐父亲的影响。在她的记忆里,父亲总是系着围裙在灶台前忙碌,对每一道菜都倾注着无限耐心。“小时候家里穷,五六岁就会自己做饭了。”芬姐回忆道。“父亲的厨艺很好,做菜从不堆砌调料,而是专注于食材的本味。他做的菜心炒牛肉,那个味道让我至今难忘。”正是这份对食物的敬畏与热爱,让芬姐放弃了原本的珠宝行业,转而开了这间小食店。“家里怎么做,我就怎么做。”简单的一句话,成为了她十二年来始终不变的经营理念。
芬姐的肠粉选用上等大米磨浆,米浆要磨得细腻均匀,蒸制时火候拿捏得恰到好处,成品洁白有韧性,透着醇厚的米香,淋上用酱油、虾皮、冰糖等精心熬制而成的酱汁,再滴上几滴香醇的花生油,简单的肠粉顿时变得活色生香;云吞更是店里的招牌,选用七分瘦三分肥的猪前腿肉做馅,手工剁制的肉馅保留了猪肉的纤维感,一口咬下,外皮滑嫩,肥肉的油脂香与瘦肉的扎实感完美融合,让人回味无穷;牛腩粉中,大块的牛腩炖得软烂入味、入口即化,配着爽滑弹牙的米粉,是街坊们的偏爱;还有绿豆沙、秋梨银耳等糖水,时刻温暖甜蜜着街坊们的心……
午间,芬姐会推出19元一份的两荤一素套餐,每天变着花样准备菜式,豆角炒牛肉、酸菜炒猪肚、虾仁肉丸豆腐……每一样都是新鲜现炒,还贴心地提供周边配送服务。“目前我们已经有两个微信群,五百多人,不收外卖费,大家都反馈很好。”芬姐说着,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下午一点,还有熟客陆续进店,芬姐则笑喊:“呣嘢食啦!”对方也不恼,相约明天再来。这样温暖的对话,在这间小店里,每天都在发生。十二年光阴,芬姐的坚守让人们知道,总有一处地方,食物会保持着最本真的模样。
好好面店:三姐妹熬煮牛杂香
沿着市桥地铁站往西走,拐进一个老旧小区,若不是跟着香味走,很难找到藏在居民楼里的好好面店。这家由彭姨三姐妹共同经营的小店,已经在这里默默飘香了三十年。从外表看,它朴素得几乎会被错过,但就是这样一家小店,承载着无数番禺人的味觉记忆。
“一开始我们这里是士多店,后面才开始卖牛杂。真材实料就是我们开店的底气。”谈话间,彭姨掀开巨大的卤锅,牛杂的浓郁香气瞬间弥漫在整个空间。每天凌晨两点半,彭姨就已经起床前往清河市场,她要赶在第一批货到的时候,挑选最新鲜的牛杂。“牛肚要厚实有弹性,牛肠要肥美饱满,牛肺要色泽鲜亮。”经过三十年的历练,彭姨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只需一眼就能辨别出食材的优劣。
采购回来的牛杂清洗、焯水后,被放入锅中,用古法慢慢卤制。花椒、八角、桂皮等十几种香料放入,既去除了腥味,又保持了食材的本味。卤制过程最少需要两个小时,期间要不时翻动,让每一块牛杂都能均匀受热,充分吸收卤汁的精华。
中午时分,小店总是座无虚席。附近的上班族、学校的学生,甚至专程从其他区赶来的食客,都会在这里点上一份牛杂。牛肚软糯中带着嚼劲,牛肠肥美而不腻,萝卜清甜入味,再配上特制的辣椒酱,每一种食材都在口中释放出独特的风味。
竹升面是店里的另一招牌,煮好的面条在牛杂汤汁里打个滚,吸饱了精华后送入口中,满足感油然而生;猪脚姜则是女士们的最爱,猪脚炖得软糯入味,姜块驱寒暖胃,酸甜的滋味让人食欲大开。一份简单的食材,三十年的匠心坚守,让好好面店超越了美食本身的意义。它成了街坊的日常选择、游客的地标打卡点。“来吃过的游客都说,下次来番禺玩,还要再来吃一次。”彭姨自豪地说。
每至暮色降临,好好面店始终灯光明亮,牛杂的香气裹挟着欢声飘出巷口,温暖着每一位往来食客的心。
茗香馄饨王:福建风味藏街头
从上海、深圳一路开到番禺,茗香馄饨王把福建风味藏在了光明北路街头。这间小店门面不大,因为有谢叔夫妻数十年如一日手工现做的坚持,成为了周边街坊温暖的慰藉。
“这是传了几代的古方味道,别人做不来。”谢叔说这话时,手上正熟练地包着馄饨,他的自信来源于对出品的细节把控。每天的馅料都是新鲜调制,配料精准到用电子秤严格称量;特制的馄饨皮加入了鸡蛋清和高筋面粉,薄而有韧性,久煮不破。
从早晨七点到凌晨两点半,小店总是热气腾腾。谢叔夫妻实行两班倒,一个负责白天,一个值守深夜,日子忙碌却充实。“一份鲜肉小馄饨!”顾客上门,谢叔立刻响应。现包、下锅、捞起、加调料,动作一气呵成,热乎乎的馄饨上桌。
馄饨在碗中如朵朵芙蓉,皮薄如蝉翼,隐约透出内里粉嫩的肉馅。汤底加入了蒜米、葱须、葱头、生姜等配料,散发着复合的香气。舀起一颗,先轻轻吹凉,再蘸上辣椒酱送入口中,外皮滑嫩,肉馅的鲜甜在舌尖绽放。喝一口汤,各种香味在口中交织,温暖的感觉从胃部慢慢扩散至全身。
深夜时分,小店成了这座城市温暖的守夜人。写字楼加班的年轻人、看完晚场电影的情侣、深夜归家的出租车司机,都会来此吃一碗馄饨,在热汤的氤氲中,疲惫渐渐消散,只余安宁与满足。
谢叔常说,食物不分地域,好吃自能服人。这家从福建出发,经上海、深圳一路奔波的馄饨店,最终在番禺找到了它的落脚点。这份远道而来的手艺,也成了当地食客心中难忘的烟火滋味。
芬姐的肠粉、彭姨的牛杂、谢叔的馄饨,看似平常无奇,却是这座城市最真实的心跳。下次经过市桥,不妨放慢脚步,循着香气,去寻找这些藏在大街小巷里的烟火,你会发现,最好的味道,往往就在这些看似平常的小店里,等着有缘人去发现、去品味。
策划:陈海生、孙轶英
文字、图片:翁杏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