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4400 字
阅 读 需 要 12 分 钟
如果你想含蓄而浪漫地向他人赠送一份中国式的礼物,你应当到哪里寻找建议?孔子说: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学《诗经》可以抒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与自然,可以使人结交朋友,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怨刺不平之事。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治理国家;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全面而生动地反映了周王朝的社会生活面貌,自然也包括了人际往来的场景,其中,甚至有30篇左右的诗歌都直接涉及了礼物的选取。因此,跟着《诗经》学送礼最聪明不过。
礼物不仅适用于日常相处,在古代,它还有助于构建天下尊卑秩序,向神灵祈福禳灾。《大雅·韩奕》就描述了一幅宏大的君臣相礼的场景:
四牡奕奕,孔脩且张。韩侯入觐,以其介圭,入觐于王。王锡韩侯,淑旂绥章,簟茀错衡,玄衮赤舄,钩膺镂锡,鞹鞃浅幭,鞗革金厄。
周天子册封韩侯镇守北方的韩城。韩侯则手捧介圭,以此为礼物觐呈给天子,而天子也赏赐他旌旗、华服、竹篷马车,还有各种马具。君臣关系因礼物的交换而得到确认。
《周颂·载芟》里则描写了周人向祖先供奉新酿之酒:
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有飶其香。邦家之光。
古人相信,如果能用芬香之酒醴(lǐ)祭祀,那么便会得到福佑,祭礼结束后,他们又用酒来宴飨宾客。因此,礼物既能奉于祖神,又能亲和嘉宾。

商代覃父癸铜爵。来源/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还有一些赠礼行为,算是社会福利和救济的一部分。《小雅·大田》里说:
有渰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彼有不获稚,此有不敛穧。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
周朝实行井田制,即区分公田与私田,但天降之甘霖则一视同仁,普惠大地。收获的农民特意遗落下某些嫩谷和散落麦穗,由贫苦寡妇们捡去,这便是小小的善举和大大的仁心。

来源/纪录片《嘿,这就是诗经》
国风花语
前文提到过,孔子认为,通过学习《诗经》,可以知晓鸟兽草木的名字。《诗经》中收录了百余种植物,它们自然也各有隐喻,能作不同场合和信息的密笺。和现在一样,古代人也会送花给心爱的人,其选择包括荑、桃、李、蕑(jiān)与芍药等等。《邶风·静女》里写道: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在这里,美人赠送的就是彤管和荑草。荑是白茅,而彤管的解读却有歧义。一说是红色的管状乐器,另一说同样是花草,乃红茅。

白茅。来源/西双版纳植物园视频号
芍药在当今花束中并不多见,却特别适合作传达爱情的媒介。这是因为上古时期芍与约同音,赠送芍药,也是定下约会的意思。《韩诗外传》云:芍药,离草也;言将别离赠此草。”由此,从定下约会的邀请,到约会途中对心上人美丽容颜的盛赞,至依依不舍的别离,这些寓意芍药便都具备了。《郑风·溱洧》写: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郑国的风俗,就是在三月上巳之时,于溱洧两水“招魂续魄,祓除不祥”。因此,此处自然也汇聚了许多年轻的男男女女,他们在嬉戏的春风里“讴歌相感”,暗许芳心。

国历君自制表情包。底图来源/纪录片《嘿,这就是诗经》
在众多的花朵中,梅花及其果实梅子还具有特殊的含义。清代陈奂在《诗毛氏传疏》中说:“梅、媒声同,故世人见梅而起兴。”先秦时期,媒人是一项专门的官职,负责记录人口信息和安排男女婚嫁。因此,《召南·摽有梅》如此写道: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梅花。来源/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摽”作何意?有人说“落”,而闻一多等学者认为是“抛”。如是后者,那便是女子向自己爱慕的男子投掷梅子,如后者接住,两者便结为夫妇。而求婚投果的风俗,在另一首《卫风·木瓜》中则展现得更直白美好: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在这里,情侣用上了木瓜、桃、李作为传情的信物。由于古代男女在狩猎与采集上的分工,瓜果被认为具有很强的女性气质,因此也往往是女子以瓜果赠送。前文里涉及花草的,很多也都是女子送予男子。木瓜剖开后内部有很多黑籽,桃李也易成活。因此,具有朴素生殖崇拜的古人便以此为吉祥,不仅用它们承载新人的爱情,也用它们祝福新人未来多子多福。
另一个冷门植物是花椒,其形同样多籽。因此《陈风·东门之枌》中说女子赠送自己一把花椒留情:
穀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花椒。来源/央视一套视频号
那首“桃之夭夭”是最耳熟能详的婚礼诗,而在婚礼上用到的植物,其实还有水草。《召南·采蘋》里记载过: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蘋与藻都是水生植物,根据《毛诗诂训传》注的讲法,古代嫁女,就需要用蘋藻作为装饰。
君子如玉
花木易朽,但有一种信物却经久长存,那便是玉。《风》《雅》《颂》中,都有它的身影。在古人眼中,玉石不仅符合审美,而且具有五德:
“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因此,人的修养也如雕琢美玉:“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西周四璜组玉佩。来源/河南博物馆
在古代,玉发展出各种形制和应用的规范,人们常将其视为能沟通上苍的媒介。同时,玉也是区别等级秩序的饰物:
“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 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 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
“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一个穿戴整齐的贵族男子或女子,身上可能会挂或携有“璋”“玖”“珈”“瑱”“瓒”“琼琚”等等玉件,其配刀等其他器物上往往也会有玉作为装饰。它们都能体现礼仪,彰显品德。这也就是为何《礼记》里讲“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由此,将贵重、贴身,且标定了自己身份的玉相赠,也就成了极其真挚的举动。它可以送情人,比如前文里的,“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也比如《王风·丘中有麻》:
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贻我佩玖。
玉也可以赠予妻子,为生活增加情调与幸福: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郑风·女曰鸡鸣》)
杂佩包括“珩、璜、琚、瑀、冲牙”等等,换言之,这里的丈夫直接送了一套玉质首饰。

新石器时代玉串饰。来源/河南博物馆
玉还可以临别赠亲,《秦风·渭阳》里说: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舅氏就是舅舅,两人关系的特殊性在于身份:这个外甥是秦康公,而舅舅就是晋文公。前者的感伤和推心置腹,一方面来自念及母亲的血亲之情,另一方面,也是在送重耳回国继承国君之位后,希望对方能延续“秦晋之好”的联盟关系。
对照前文里的女性赠果风俗可以得知,在赠玉这一方面,男性往往才是主力军。鲁庄公夫人哀姜初到鲁国时,鲁庄公令同姓大夫的夫人与之相见,赠送玉帛,便被御孙进谏其不合礼数:
“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鸟,以章物也;女贽不过榛栗枣修,以告虔也。今男女同贽,是无别也。”
对他来说,女性只需要赠送榛子、栗子、枣子、干肉来表达自己的诚敬便可以了,如果赠送更贵重的玉石,反而就成了僭越。
鹿茅示爱
《诗经》创作的时代,农业生产力落后,狩猎依然是获取食物与保卫安全的重要活动,而强大的猛兽,也被认为具备力量、生命和权柄。因此,臣子将其献给君主,可以表达自己的忠诚;小国将其献给大国,可以表达自身的臣服。

战国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来源/故宫博物院
《大雅·韩奕》中,韩侯就为天子“献其貔皮,赤豹黄罴”。《鲁颂·泮水》歌颂鲁僖公平定淮夷的武功,描绘其威风凛凛的受俘仪式。因此在末尾,便有淮夷送上巨龟象牙的语句:
憬彼淮夷,来献其琛。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郑风·大叔于田》里描绘了一个献君猛虎的勇士,然而值得感慨的是,这位勇士就是著名的共叔段,他的国君与哥哥,就是上演“郑伯克段于鄢”的郑庄公:
叔在薮,火烈具举。襢裼暴虎,献于公所。

老虎。来源/黑龙江东北虎林园
即便是百姓,也能捕获一二猎物。《豳风·七月》里说: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这里面,他们给王公进献的,就是狐狸皮和打到的大野猪。
《诗经》中赠礼的故事,给我们展现了古人送礼在一赠一答中,寄托有深切幽微的感情和不可说之言辞,也传承着源远流长的文化语码和共通的审美旨趣。
参考文献:
1.熊焱:《“大小传统”视域下〈诗经〉中礼物的表达意义》,《保山学院学报》2018年。
2.徐紫云、贾小玉:《从〈诗经〉中的鹿意象看上古民俗文化》,《长春大学学报》2019年。
3.柯利强:《诗可以观:论〈诗经〉中的“物化”审美》,《美与时代(下)》2021年。
4.侯佳宁:《〈诗经〉中礼物的文化内涵研究》,《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
5.高语汐:《先秦与汉魏赠物寄情诗比较研究——以〈诗经〉〈古诗十九首〉选篇和〈赠妇诗三首〉为例》,《名作欣赏》2022年。
6.姜秋月:《〈诗经〉中的玉与君子人格》,《新纪实》2022年。
7.张统一:《〈诗经〉中的信物及其文化内涵》,《寻根》2023年。
8.赖妍雪:《〈诗经〉花类喻体的文化含义》,《文学教育(上)》2023年。
9.李敏绪:《〈诗经〉中桃与梅的意象比较——以〈桃夭〉和〈摽有梅〉为例》,《今古文创》2023年。
10.毛行琪:《玉意象体现的身体意识——以〈诗经〉为例》,《美与时代(下)》2025年。
11.谭延梅:《〈诗经〉中的植物意象与周代礼乐文化分析》,《古典文学知识》2025年。
12.崔露文:《生命的旋歌与回响——〈诗经〉瓜果意象意蕴分析》,《名作欣赏》2025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