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连续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与“全国文明单位”两大“国字号”荣誉,韶关市武江区新华街道花城社区究竟藏着怎样的“幸福密码”?近日,记者带着好奇,走进这个充满烟火气的社区,用脚步丈量民生温度,探寻基层治理的鲜活实践。
党员楼长:穿梭楼栋间的“红色引擎”
“李叔,我们来看您了!还给您带了新出版的党建读物。”何大哥推开老党员李叔家的门。李叔因腿脚不便,平时出门困难,社区便定期开展“送学上门” 服务。李叔布满皱纹的手轻轻摩挲着崭新的书籍,眼里闪着感动的光:“谢谢你们总想着我,每次看到这些书,就感觉和组织还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何大哥一边帮李叔整理书架,一边笑着说:“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有什么需要,随时给我打电话!”临走时,李叔执意要把大家送到门口,夕阳透过窗户洒在他的身上,勾勒出一幅温馨的画面。
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电子屏上,跳动的数字见证着这份温暖的延续:276件民生小事高效解决,3300余户家庭留下党员走访足迹。“我们就像社区的‘毛细血管’。”网格员小王翻看着工作日志,“6个网格、152名党员楼长,把政策宣传、纠纷调解等12项服务精准‘配送’到家门口。”
15分钟生活圈:触手可及的幸福半径
上午十点,775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里热闹非凡。从李叔家出来,不远处就传来欢快的音乐声。记者循声而去,只见一群阿姨正跟着视频里的节奏跳健身操,她们身姿矫健,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领操的王阿姨擦了擦额头的汗,热情地和记者打招呼:“我们每天都来这儿跳操,既锻炼了身体,又能和姐妹们聚在一起唠唠嗑,可开心了!”
隔壁的书画室里,墨香四溢。几位阿叔正专注地挥毫泼墨,笔下的字苍劲有力。刘阿叔停下手中的笔,自豪地说:“社区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场地和工具,我们没事就来这儿写写画画,修身养性,日子过得可充实了!”
这里不仅设有风度书房为孩子们提供学习场所,还配备红色微影院、书画室等功能区域,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单亲妈妈小陈刚从社区就业驿站出来,手里攥着最新的岗位信息表。“孩子放学能在风度书房看书学习,我顺路就能到就业驿站问政策,接娃求职两不误,太方便了!”她笑着说道。记者注意到,驿站公告栏上,7场招聘会预告、1800人次受益的数据清晰可见。
沿着街道漫步,城市服务驿站为快递小哥、外卖骑手提供的免费茶饮还冒着热气;沙洲尾商圈“友好接头点”前,居民带着孩子稍作休息,取用应急药箱里的创可贴。社区活动广场上,“我们的节日” 系列活动展板错落有致,50余场活动、8000余人次参与的记录,诉说着邻里欢聚的温情。
志愿红:点亮文明的万家灯火
午后的树荫下,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正耐心地为居民演示垃圾分类。“您瞧,废旧电池属于有害垃圾,得单独放进红色垃圾桶里。”志愿者笑着解释道,随后转身将一本印有“文明养犬”字样的宣传册递给路过的遛狗居民。
社区公示栏里,“网格日巡+居民监督+季度评比” 的成绩单格外醒目:文明养犬合规率100%,垃圾分类入桶率稳定95%以上。“现在连我家小孙子都成了文明监督员。”居民李阿姨掏出随身带的拾便袋,“他总说‘奶奶,垃圾要回家’。”
夕阳西下,花城韵律合唱团的歌声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飘出,120余场草根文艺活动、276件协商解决的民生难题,串联起居民心中的幸福坐标。四年连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与“全国文明单位” 两大“国字号”殊荣,正是对这个充满爱与温暖的社区最好的肯定。
南方+记者 唐音
通讯员 李尧 余初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