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山下,一座世界级科学片区正在成形——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科学联盟近日成立。
“两个先行启动区,强强联合!”这一面向未来的创新共同体,肩负着“双城联动、全域协同”的使命,将进一步促进深莞两地人才、科研资源及公共服务设施高效衔接。湾区动能持续迸发背后,是国家战略的有力指引。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科学联盟成立现场。图源自东莞+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科学联盟成立现场。图源自东莞+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东莞紧紧锚定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围绕“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港澳所需、东莞所能”,紧抓“黄金内湾”及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深圳都市圈建设等机遇,举全市之力推动在交通互联、产业互补、平台互动、民生互惠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如今的东莞,湾区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高端要素加速集聚,在加快建设世界级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中,展现出更大担当、更强作为。
资源联通,科创共振
做好“一点两地”机遇大文章,松山湖,是东莞作答的重要“落点”。
松山湖文化艺术街区。
松山湖文化艺术街区。
在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现场,建设者正全力推进新一轮“大国重器”建设。这座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超级显微镜”,现已服务课题逾2000项,其中港澳用户约占2%,香港大学等7所港澳高校利用装置完成了80多项实验研究。
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
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
在粤港澳大湾区,广深港、广珠澳两条科技创新走廊如“人”字铺展:中国散裂中子源、先进阿秒激光等“国之重器”相互辉映,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重要创新平台及18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纷至沓来,松山湖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广州南沙科学城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等次第落成,助力粤港澳创造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先进阿秒激光效果图。
先进阿秒激光效果图。
科技创新平台快速成形,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加速流动,莞港澳合作成果频出:国内首台自主研发的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临床装置已正式入驻东莞市人民医院,标志着东莞在前沿医疗科技领域实现重要突破;由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创办的XbotPark机器人总部新基地现孵化出云鲸智能、海柔创新等企业,成为硬科技创业“理想国”;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累计联合3所香港高校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7个,获资助经费8012万元,内地首个“香港未来科技英才成长计划”协同培养基地也落户于此;香港城市大学推出的“HKTech300”创新创业千万大赛(东莞赛区)以赛促创,获奖项目创曦催化科技等项目已落户东莞;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正遴选“莞港Tech100+”计划首批项目,为香港成果转化和项目孵化提供落地空间和应用场景对接服务……
XbotPark机器人总部新基地。
XbotPark机器人总部新基地。
东莞正不断夯实科技创新“底座”,构建起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持续提升大湾区科技创新能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制造升级,服务跃迁
在东莞这片制造业沃土上,支撑新质生产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拓斯达车间。来源:《东莞能造》
拓斯达车间。来源:《东莞能造》
总部位于东莞大岭山镇的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大湾区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的缩影。作为广东省首批智能机器人产业链“链主”企业,拓斯达科技致力于为制造企业提供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在大湾区各项政策支持以及企业持续加大创新的背景下,公司赛道目前已逐步拓宽至包括注塑机、数控机床在内的工业母机领域。”拓斯达董事长兼总裁吴丰礼表示。
东莞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场会现场。
东莞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场会现场。
包括人工智能在内,东莞正不断完善“8+8+4”现代产业体系,同时聚焦“人工智能+智能终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两大优势板块,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做大做强,增创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025年东莞市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滨海湾新区人工智能产业政策发布会现场,与会者与机器人互动。
2025年东莞市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滨海湾新区人工智能产业政策发布会现场,与会者与机器人互动。
制造业“硬实力”不断升级,生产性服务业“软实力”同步增强。
莞港产业合作交流会现场,一批产业投资项目现场签约。图源自投资东莞。
莞港产业合作交流会现场,一批产业投资项目现场签约。图源自投资东莞。
今年3月,东莞在港举行“莞港携手共建湾区”为主题的莞港产业合作交流会,签约总金额达184.7亿元,进一步推动莞港产业链上下游精准对接。“期待与香港企业携手合作,将先进的服务理念、高标准的服务规范以及资深专业人才引入东莞,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实现更高层次的互利共赢。”东莞市委书记韦皓在会上表示。
“莞深(河套)创新中心”已陆续引入普华永道、深创投、海通证券等10家战略合作伙伴;东莞香港服务中心已吸引9个项目洽谈进驻……随着“香港研发+东莞转化”融合发展模式深化,更多港企正加入东莞先进制造“大家庭”。
与此同时,东莞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高地,现已推动软件信息服务、科研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科技服务业、供应链综合服务共5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集聚发展,认定首批96家“领航企业”,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稳步推进,服务业风头正劲。
东莞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2024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图为东莞港。
东莞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2024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图为东莞港。
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是打造湾区一流产业生态体系的重要支撑。东莞正下好这盘深度融合“大棋局”,推动湾区产业生态迭代跃升。
通达成势,平台聚能
今年4月,世界最高双层悬索桥——狮子洋大桥索塔T20节段完成浇筑,建设高度突破100米。作为连接珠江东西两岸的超大型跨海多层复合公路通道工程,狮子洋通道终点设在东莞虎门,建成后将为大湾区融合发展开辟新通道。
以狮子洋通道为代表,东莞正全面推进路网建设。广深、莞深、常虎等高速改扩建工程和一批跨市衔接项目有序推进。松山湖科学城至光明科学城通道(东莞段)一期完工、二期正加快施工,建成后两座科学城之间车程只要20分钟。石大路南延、新槎大桥等项目正积极开展前期工作。
狮子洋通道效果图。图源自广东湾区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狮子洋通道效果图。图源自广东湾区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在区域轨道交通方面,东莞已构筑起佛莞、佛肇、广佛南环、莞惠“四线”贯通的轨道网络,让广州、佛山、东莞、肇庆、惠州等5城连成一体。深惠城际东莞段凤岗站封顶,谢岗段工可方案加快推进。城市轨道建设齐头并进,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拟于年底开通,2号线三期多个车站主体封顶,3号线一期加快工可研究。
“空中走廊”同样联通广阔。在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这条由东莞与香港创新开辟的跨境贸易通道昼夜不停。运行两年多来,该中心进出口货值超280亿元。2023年,国际空港中心推出全球首个直达机场空侧的跨境海空联运项目,将香港机场货站出口集拼、安检、打板,以及进口拆板、理货等核心功能前移至东莞虎门港综合保税区,实现海关监管与航空安检、理货打板一体化作业。项目配套空港物流园部分已开工,包机航线增至印度、卡塔尔、比利时等地,进口业务实现“全球认+一码通”。
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东莞港务集团供图。
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东莞港务集团供图。
通达湾区,不只在于基础设施互联,更在于重大平台资源的耦合与协同。
东莞首家飞机“6S”店来了!近日,位于麻涌的粤港澳大湾区通用航空器(6S)交易展示中心,迎来东莞首架“佳宝230”轻型飞机,水乡经济区“低空经济”迈出实质步伐。这一项目由广联翔龙智能航空科技(广东)有限公司运营,未来将覆盖航空器展示、销售、培训、维修等多个环节。
一架佳宝230飞机亮相粤港澳大湾区通用航空器(6S)交易展示中心。图源自美丽麻涌。
一架佳宝230飞机亮相粤港澳大湾区通用航空器(6S)交易展示中心。图源自美丽麻涌。
聚焦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氢能等领域,水乡经济区正构建新质生产力场景,打造高质量统筹发展示范区。立足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主导产业,银瓶合作创新区旨在打造粤港澳生态发展创新区,探索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滨海湾新区则瞄准制度型开放高地建设,成立OPPO—香港理工大学创新研究中心,联合香港大学开展合作,加快新港澳码头规划建设,持续深化与香港交流,同时深化与广州南沙新区合作建设跨区域信用合作试点,打造“国际城”门户功能。
在滨海湾新区,机器人讲解员正在为企业客商作介绍。图源自滨海湾宣。
在滨海湾新区,机器人讲解员正在为企业客商作介绍。图源自滨海湾宣。
交通基础设施“硬联通”提速、四大平台发挥资源集聚优势,为湾区一体化发展畅通了“大动脉”。
机制互通,人文同心
从机制对接到人心相通,从制度之利到人文之合,东莞正推动资源要素更加便捷地流动,促进大湾区人文融合。
近年来,东莞“湾区通”工程加快推进,与深圳跨域通办事项突破千项。市民服务中心台港澳业务区设置的香港“跨境通办”自助服务机与“智方便”登记站,使70余项香港政务服务实现本地化,打通办事“最后一公里”。“湾区认证”“湾区标准”不断扩容,标识出企业跨境经营的“通行证”,为其闯荡市场赋能。
东莞启用“跨境通办”自助服务机和“智方便”自助登记站。
东莞启用“跨境通办”自助服务机和“智方便”自助登记站。
这背后是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港资企业在莞设立实现“零跑动”“指尖办”,最快1小时即可完成登记,登记总量与电子化比例持续增长。东莞也成功获批设立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和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东莞分中心,为港澳企业营造更具确定性的法治营商环境。
资本联通方面,东莞银行成为全国首家进驻香港的城市商业银行,其与东莞证券也在横琴设立分支,合力共建“十字门金融区”,持续提升金融便利化水平。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区。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区。
城市温度体现在服务细节。东莞在港澳设立的27个合作网点,让在莞港澳居民的社保办理更加便捷。东莞首家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落地市人民医院,东华医院成为“香港长者医疗券”试点,医疗保障更具可及性。教育方面,随着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区落地松山湖、大湾区大学获批正式招生办学,大湾区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版图不断拓展。
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
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
当前,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松山湖与滨海湾两个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共吸引超300个项目落地,带动327名港澳青年在莞就业。“百校千人”实习计划、“展翅计划”等专项活动也吸引大批港生走进东莞、融入发展。
共同的文化纽带正串联起大湾区共同的人文精神。
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东莞)龙舟邀请赛、2024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自行车挑战赛(滨海湾站)、粤港澳大湾区(东莞)无障碍跑、“湾区周末IN东莞”等活动串联起湾区城市的人文情感。今年3月,莞台港澳青少年共同“寻迹英雄”,纪念“虎门之战”184周年,唤起更深的文化认同与共鸣。
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东莞)龙舟邀请赛现场。
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东莞)龙舟邀请赛现场。
生态共治亦在提速。东莞PM2.5浓度在全国重点城市中排名第9,“无废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并与深圳、惠州编制生态环境共治规划,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都市圈绿色底色。
接下来,东莞将继续深化与湾区城市规则对接与要素联动,锚定“大机制、大平台、大项目”,聚焦科技、产业、交通、民生等重点领域协同突破,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贡献更多的“东莞力量”。
南方+记者 龚菊
图片:黄政正 邓浩(除署名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