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百千万工程”初见成效,三产融合激活县镇村新动能

作者 刘亮;刘舜欣 2025-06-27 06:31

夏日的肇庆,星湖畔的民宿街区流光溢彩,大旺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城内机器轰鸣,封开绿色建材生产线加速运转……

自2022年广东省启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以来,肇庆以系统集成改革为笔,绘就了一幅县域产业崛起、乡村风貌蝶变、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图景。

特色产业集群集聚成势

5月28日,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小鹏MONA M03 MAX发布会上宣布,小鹏MONA M03上市9个月,累计交付超12万辆。

和小鹏汽车相呼应的瑞庆时代二阶段工程前工序已投入使用,成为全省首家试点锂电出口应用“半小时检查+全流程追溯”智慧监管模式的企业,实现其产品在家门口直接出海。

小鹏汽车新车型 MONA M03 在肇庆组装车间下线。 资料图片

小鹏汽车新车型 MONA M03 在肇庆组装车间下线。 资料图片

“百千万工程”助力之下,肇庆特色产业集群加快集聚成势——新能源汽车、金属加工2个千亿元级,新型储能、电子信息2个500亿元级产业初步构建成型。

当东部以“制造业当家”重塑产业格局的时候,肇庆西部依托生态资源禀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封开,依托“石头+木头+码头”的“三头”资源优势,当地将绿色建材产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塑造工程来抓,在2024年产值87亿元基础上,今年将冲击百亿大关。

肇庆抢抓跨境电商发展机遇,将其作为纵深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带”融合发展。

怀集从300余家制衣小作坊跃升至超千家企业协同发展的服装产业集群,2024年产值突破20亿元。金利镇130家企业通过阿里巴巴国际站拓展东南亚市场,“好五金·金利造”国际品牌加速成型。大旺跨境电商国际货站实现“一站式”通关,日均处理包裹50万件,带动制造业自营出口额两位数增长……

在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加快集聚成势的同时,肇庆以发展现代农业强农富民,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超800亿元、稳居全省前三;以农文旅融合旺市富民,打造广宁翡翠湾等一批精品酒店和民宿,打造高要西江虾谷等一批农文旅项目,成功举办乡村马拉松、越野、户外骑行等品牌赛事。

肇庆市高要区上清湾古村。陈彦成 摄

肇庆市高要区上清湾古村。陈彦成 摄

交通主干道沿线风貌大焕新

俯瞰鼎湖区沙浦镇黄布沙村,村巷干净整洁,房前屋后绿意盎然,成片的蕉林旁是错落有致的瓜果田。

结合“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创建、绿美肇庆生态建设等中心工作,肇庆念好“富净美绿强治”六字诀,让广大乡村人居环境靓起来、乡村治理强起来、文明新风扑面来。

肇庆市高要区上清湾。高要区“百千万工程”指挥办供图

肇庆市高要区上清湾。高要区“百千万工程”指挥办供图

一方面,是对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做“减法”。肇庆完成1270个行政村“三线”整治,推进农村“三大革命”专项整治。

另一方面,是对风貌提升做“加法”。肇庆实施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行动,开展乡村美学价值共创行动,引入清华美院等团队参与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实施“平改坡”“平改檐”,精心打造了高要铁岗社区、四会坑口村、鼎湖黄布沙村、封开励志新村等一批乡村美学典范。

四会坑口村。

四会坑口村。

与此同时,肇庆实施“3399”交通主干道沿线风貌提升,开展“一区三带”等33条“百千万工程”精品示范带建设,推动各县(市、区)在精品示范带上布局“5个9”项目,实现处处有亮点、全程大焕新。

德庆县悦城镇响水村。

德庆县悦城镇响水村。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肇庆坚持把乡风文明作为乡村建设的“魂”,满足群众高品质、多样化文化需求。

依托资源禀赋和文化底蕴,肇庆先后打造了鼎湖区凤凰镇同古村美术馆、高要区莲塘镇荔枝村社科绘画长廊、四会市大沙镇艺术村等系列文艺阵地打卡点,构建起15分钟乡村文化生活服务圈。

永安镇苍南村农房外立面提升。 赖超 摄

永安镇苍南村农房外立面提升。  赖超 摄

作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主阵地之一,肇庆弘扬“岳山造林”光荣传统,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统筹开展县镇村绿化,推广封开“一村育千树”经验。如今,推窗见绿、四时常绿、处处皆绿的生态美景正在肇庆大地上竞相涌现。

集成式改革筑牢强村富农根基

通过集成式改革,集体经济的源头活水正奔涌不息。肇庆创新模式,让集体经济从“细流”汇成“江河”。

今年1月,怀集县竹乡强村科技有限公司开业典礼在坳仔镇举办,该公司由村集体出资和社会资本相结合,依托本地茶秆竹资源,拓宽强村公司经营多元模式,实现“竹乡美、产业旺”。

在肇庆高要,光伏“小切口”成为助推兴村富民的新路径,该案例还入选40个《全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之一,探索出“光伏资源经济+”发展新路径。

肇庆以壮大集体经济兴村富民,探索推广“强村公司”“光伏+”等模式赋能村集体增收,2024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全部达15万元以上,平均达50万元,强村富农的根基日益坚实。

而作为农村工作难点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则成为封开县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以平凤镇入选市“三资”管理改革典型试点为契机,该县创新推行“四化”模式,让撂荒的农田被流转、沉睡的资产被唤醒。

目前,肇庆实现核定农村集体固定资产增长19.6%、交易溢价率16.4%,为村集体增收约2.5亿元

为实现地尽其利,土地改革破题将赋能县域空间重塑。西江畔的德庆县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改革,坚持“以地换地、无地上楼、有偿使用、多退少补”改革思路,推进马圩镇新农村示范小区建设,并入选省2025年“创先争优”改革项目。

肇庆市高要区金渡镇铁岗社区屋顶咖啡。 陈彦成 摄

肇庆市高要区金渡镇铁岗社区屋顶咖啡。 陈彦成 摄

“聚焦农村居住散、宅基地盘活难等问题,德庆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契机,探索出以‘腾挪换权’宅基地镇域调剂方式开展新农村示范小区建设。”相关负责人介绍。

怀集县则通过“国有企业+土地流转+N”镇村新型发展模式,共流转土地1.3万多亩,打造长约一公里的“岭南蔬菜之乡”产业示范带。在集成式改革基础上,肇庆全市申报实施“一县八镇”9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计划总投资超100亿元。

历经三年攻坚,肇庆“百千万工程”以系统思维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难题,在县域经济跃升、人居环境蝶变与集成式改革突破的三大维度,交出亮眼答卷。三年躬耕,“再造新肇庆”的蓝图正转化为可知可感的现实,肇庆以“百千万工程”为钥,打开城乡融合的无限可能。


◎数读

肇庆“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亮点

高要区、四会市进入全国百强区、百强县,高要区金利镇、金渡镇、禄步镇、白土镇和四会市大沙镇、龙甫镇、下茆镇等7个镇入选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高要区金利镇上榜全国“2025镇域经济500强”。

2024年以来全市新引进制造业项目计划投资额超1000亿元,连续两年获评全省优秀招商地市

全市粮油、蔬菜、水果、畜禽、南药、水产等产业综合产值均达100亿元,培育出肉桂、罗氏沼虾等超50亿元的单品。

完成县域“三所医院”扩建更新,县域医共体建设在全省绩效评价中排名第一。全市新增中小学校(幼儿园)学位约1万个

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覆盖率保持100%,污水治理率提高到83.1%,完成农村公厕整治1314个

完成林分优化提升13.6万亩、森林抚育15.3万亩,2025年乡村绿化植树超102万株

2024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全部达15万元以上,平均达50万元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改革。实现核定农村集体固定资产增长19.6%、交易溢价率16.4%,为村集体增收约2.5亿元

与广州对口协作引进产业项目总投资163.11亿元。佛山等驻镇帮镇扶村队伍筹集资金15.9亿元,完成帮扶项目220个。省直和中直驻粤单位帮扶13个行业项目落地建设,总投资13.2亿元

结对高校与8个县(市、区)共建落地项目146项,各类央企国企助力公益项目已投入资金4.24亿元,发动360家民营企业参与实施项目438个116个商会与全市乡镇(街道)实现结对全覆盖。

招募103名高层次人才组成12个专家服务团服务“百千万工程”,动员76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364支“三下乡”社会志愿服务队,以及一批“田秀才”“土专家”等“乡村工匠”参与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工作。

◎相关

《肇庆市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示范突破年行动 加快实现“三年初见成效”工作方案》一览

实现全市县域综合经济实力稳步增强,推动高要区、四会市在全国百强区、县中争先进位,推进端州区进入全国百强区,全国千强镇数量增加至9个,各县(市、区)在细分领域打造1~2个主导优势产业。

以产业链思维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形成6个百亿级集群、10个优势农业单品,塑造旅游消费新增长点,大力发展县域商贸业,支持县域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

全面提升县城聚人聚商聚产能力,推动县域基础设施向镇村延伸,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更加普惠均衡,5个县(市、区)人口集聚度明显提升,力争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5%以上。

抓好山上森林质量提升、山下县镇村绿化,充分发挥大湾区第一森林城市和全省林业生产第一大市的资源优势,推动绿富同兴。

争取上级支持开展系列改革创新探索,纵深推进各类“小切口、大变化”改革举措,让改革成为“百千万工程”的鲜明底色。

突出多元投入,深化新型帮扶协作,推动人才入县下乡,引导企业深度参与县镇村建设,以央企国企助力、热心乡亲捐赠、动员住户自掏、财政适当奖补强化要素保障。

抓好党建引领,进一步压实各地党委、政府主体责任,选优配强各领域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好村干部后备人选储备工作,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持续提升基层抓“百千万工程”的战斗力。

南方+记者 刘亮 刘舜欣

编辑 唐锦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