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变资产、林农变股东,肇庆封开林权改革走出富民新路径

作者 刘舜欣 2025-07-04 14:12

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和“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肇庆封开作为广东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先行探索县之一,正通过林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创新举措,探索出一条“资源变资产、林农变股东”的生态富民新路径。

其中,封开大玉口镇的“股份合作造林”与“托管经营”两种模式成效显著,通过“小林变大林”集约化规模经营,对面积较小的个人责任山、自留山实施集约统一流转经营,实现“林地增效、集体增益、林农增收、生态增绿”的四重效益,打造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封开样板”。

肇庆封开贺江第一湾。

肇庆封开贺江第一湾。

村集体收入翻番

“股份合作造林”成生态、经济双引擎

近日,位于封开县的经营主体梁老板,在体验到股份合作造林的红利后,准备和大玉口镇再签订千亩林地收储协议,进一步扩大林地种植规模,深化林木产业利益共享机制。

梁老板种植的山林,通过“统一规划、集中管护”实现了效益跃升。

梁老板种植的山林,通过“统一规划、集中管护”实现了效益跃升。

这一创新实践不仅让林农从“散种散管”变为生态管护“主人翁”,更让昔日零散的山林化作“绿色银行”,走出一条山区县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之路。

在群星村安板经济合作社,侯社长的账本记录着一场跨越30年的收益对比。“以前,我们林农种植杂木,技术跟不上、管护又不到位,种了30年的杂木,收入才15万元,如今跟着梁老板一起经营林木,仅7年时间,村集体分红就达54万元!”

这份喜悦,正源于2017年当地启动的以“股份合作造林”模式开展600亩试点合作——村集体以林地入股占林木收益的20%,梁老板投入资金和技术占林木收益的80%,通过“统一规划、集中管护”实现效益跃升。

2025年6月迎来了集约种植林木的首个轮伐期,木材的销售额达270万元,按照二八分成比例,村集体分得了54万元,较传统分散经营增效2-3倍,收益比原来提高了2倍多。

把经营者和林农的利益绑在一起,林农化身林地的“守护者”和“受益者”,角色变了,林农的积极性也不一样了。林农主动巡山护林,既破解了林地流转后林农“山火看热闹”的问题,又解决了盗伐经营者木材的历史难题,激发了林农参与生态建设的内生动力。

封开大玉口镇“股份合作造林”与“托管经营”两种模式成效显著,图为大玉口镇。

封开大玉口镇“股份合作造林”与“托管经营”两种模式成效显著,图为大玉口镇。

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连片集约”。大玉口镇党委、政府统筹林地收储,打破了以往“村民、村委会各自为战”的局限,将零散林地整合为规模化基地,梁老板介绍,“连片种植后,机械化作业效率提升40%,病虫害防治成本也将降低30%。”

托管经营

从“砍树卖钱”到“管树生金”

“经营者一次或分期支付30年的林地租金给林农,村委会每年还有管理费用,我们心里更踏实了!”民进村村委会周支书对“托管经营”模式赞不绝口。

2025年4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集体林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通过流转,而取得林地经营权提供服务的,可收取适量管理费用,用于林业建设或其他公益性支出。

在管理办法的支持下,可依法依规开展林地经营管护。该模式下,经营主体向林农支付长期的林地租金,村委会负责日常管护和山林纠纷调处,适量收取管理费用。

肇庆封开航拍。

肇庆封开航拍。

“以前,村委会按照规定不能收取管理费用,林农手上的责任山、自留山面积多为散而小,难以引入投资,没人牵头统一集约流转林地,导致老板们都不愿意投资这些七零八碎的小山林。过去靠林农或村集体种植得收益,现在由村委会统一收储林地,管护林地,帮着流转经营权,这种托管模式既增加了集体收入,又倒逼我们提升服务质量,实现了‘从砍树卖钱到管树生金’的转变!”民进村村委会周支书说。

封开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两种模式都适合当下封开林业的发展,“股份合作造林”模式更注重长远效益,让林农参与林地种植,获得的收益分成更可观;而“托管经营”模式,林地租金能一次性锁定,避免了传统短期租赁的频繁纠纷,既为经营者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投资保障,又有效增加了村集体和林农的经济收入。

增加收益、带动就业

林业全产业链推动“富民又绿山”

集约化经营不仅提升了林地收益,更催生出完整的林业产业链。

梁老板在封开县的6个镇布局了12条木材加工生产线,每条线可吸纳30名劳动力,员工月均工资4000-6000元,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稳定的工作。据统计,2025年,该木材加工生产线已带动当地360多人就业。

“改革没有终点,我们将继续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探索更多可复制的经验。”封开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分山到户”到“统分结合”,封开县的实践证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唯有立足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平衡点,才能走出一条既富民又绿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今,封开县的青山正逐步转化为“金山银山”,为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提供来自封开的生动样本。

南方+记者 刘舜欣

通讯员 麦锦宁

图片:封开县林业局供图

编辑 刘宇恒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