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威农大坝已是一片繁忙。果园里,广东来的嫁接能手李师傅手指翻飞,刀片轻旋间便将圣女果嫩芽精准嫁接到砧木上,当地农户专注地学习着每一个动作;包装车间里,工人们将凌晨采收的紫茄整齐码入印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标识的泡沫箱,这批带着晨露的新鲜蔬菜即将踏上前往广东“菜篮子”的旅程……这幅生动的画面,正是粤黔东西部协作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威农坝区结出的硕果。从技术赋能到市场对接,从人才培养到品牌打造,两地的深度合作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广东嫁接技术扎根黔地田间,培育本土“嫁接娘子军”
在威农坝区育苗中心,来自广东的嫁接技术正在改变传统农业的面貌。3名广东技术专家带来的先进嫁接工艺,让圣女果苗的抗病率提升至惊人的98%,预计亩产可增加40%。值得一提的是,他们通过“边干边学”的模式,以计件工资和培训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出了当地第一支“嫁接娘子军”。
“每株0.12元的计件工资,让技术员日均收入超200元;而学习期的农户每天也有100元补助。”坝区负责人介绍,这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既保证了技术传承,又实现了“技术留乡”的目标。如今,6名当地妇女已能独立完成高标准的嫁接作业,为坝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了人才力量。
黔菜搭乘冷链快车,48小时直通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产销体系的深度对接是这场协作的另一个突破点。“黔地种茄,粤商包销”的模式,让两地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广东企业不仅提供优质紫茄种苗,还制定了从移栽到采收的全流程标准;而当地农户则专注于标准化种植,确保产品品质。
“通过冷链物流,我们的圣女果、紫长茄、菌类等菜品,在48小时内就能出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超市货架上。”周覃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产销对接模式既保障了农户的稳定收益,又让广东企业获得了优质货源。更令人振奋的是,首批100万株圣女果嫁接苗已启程南下茂名,实现了“黔苗出山”的新突破。
黔菜“优品认证”赋能,农民增收致富路更宽
品牌化运作正在改变传统农产品的价值链条。随着“优品认证”标签的推广,威农坝区的农产品品牌价值不断提升。订单农业模式让种植企业锁定了销路和价格,而专业化分工则使产业链效率显著提高。育苗中心日均用工30人,土地流转让农户获得多重收益,乡村振兴的蓝图正在变为现实。
“现在种地真有奔头了!”正在分拣紫茄的阿婆笑着说。她不仅获得了土地流转收入,还能在基地务工,加上学到的种植技术,家庭年收入翻了一番。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是广东市场标准与贵州生态资源的“化学反应”,更是东西部协作从“输血”到“造血”的生动实践。
当一辆辆冷链车驶离威农坝区,车灯照亮了蜿蜒的山路,也照亮了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路。威农坝区的实践生动诠释了东西部协作不是简单的帮扶输血,而是通过市场机制激活内生动力,让山里的“土疙瘩”变成市场上的“金疙瘩”,绘就了一幅“山海携手、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来源:粤黔协作工作队黔南工作组三都小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