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水稻种植新突破!合理密植技术助力稳产抗灾

作者 李怡茜 2025-07-02 20:07

6月30日,粤西水稻合理密植增产增效栽培技术暨水稻产业创新团队水稻新品种示范现场观摩会在廉江市营仔镇成功举办。此次活动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湛江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联合主办,旨在总结水稻合理密植增产增效栽培技术经验,加速技术推广,为提升粤西水稻产量提供有力支撑。

廉江市营仔镇作为广东省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年均种植面积8万亩,有着“湛江第二大粮仓”的美誉。然而,2023年湛江水稻单产仅366公斤/亩,是全省单产最低的地级市。传统直播方式、频繁的台风侵袭、不合理的种植密度、大水大肥管理以及严重的病虫害等问题,加之缺乏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成为制约当地水稻产量提升的关键因素。

今年6月,湛江接连遭受台风“蝴蝶”(10级)和热带低压(7级)袭击,处于抽穗灌浆期和黄熟期的水稻出现大面积倒伏。令人瞩目的是,采用水稻合理密植增产增效栽培技术种植的水稻,在恶劣天气下依然屹立不倒,展现出强大的抗灾能力。

本次观摩会围绕水稻合理密植增产增效栽培技术,精心设置了多项试验与展示内容。在技术展示中,通过“密植+习惯技术”“稀植+习惯技术”“密植+三控技术”和“稀植+三控技术”4个处理,对比不同密度与施肥技术搭配的效果;在适密品种筛选环节,对粤禾丝苗、禾广丝苗等12个广东省广泛种植的水稻品种,设置高低密度进行试验,探究各品种对密度的响应,筛选适宜不同密度种植的品种;同时,开展不同密度筛选试验,设置5个栽插密度(0.9万、1.24万、1.59万、1.85和2.2万穴),寻找粤西地区水稻产量高、品质优、抗病性强的最佳种植密度,为当地水稻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室副主任傅友强介绍:“我们在这边开展了水稻合理密植增产增效栽培技术的研究,这是我们示范基地,采用特优2068水稻品种,这是一个高产、抗逆性强的水稻品种,这个品种主要有几个方面的特点:茎秆比较粗、抗倒伏能力比较强。结合我们广东省的主推技术-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在这做合理密植示范的展示,我们可以看看水稻的情况,经过2次台风的袭击,水稻基本上屹立不倒,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1.我们选择了抗倒伏性比较强的水稻品种,2.把湛江市这个传统水稻直播换成了机插秧,提高了抗倒伏的能力。3.是通过肥水的优化,减肥、增密,提高抗倒伏的能力。4.通过水分的管理,增加根系的活力,增加根系下扎深度,提高抗倒伏能力;5.加强后期病虫害的管理,特别是纹枯病的管理,稻田看上去没有任何病虫害,病虫害少了,抗倒伏能力就增强。”

水稻合理密植增产增效栽培技术作为省专项重点课题,已在全省10个地区开展研究。此次观摩会将总结成熟技术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为广东省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重要样板和技术支撑,有望推动粤西水稻产业迈上新台阶,助力实现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目标。

撰文:李怡茜 陈冬 张任东 张文聪

编辑 甘雨洁
校对 何翠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