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规划与建设,是为了更有效支持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支持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关键在于多元产业的落地生根、茁壮成长。近年来,合作区紧密对接澳门“1+4”战略中的多元产业,着力推进“四新”产业发展。
澳门科技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刘成昆表示,新近出台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产业发展规划(2025-2029年)》(下称《产业规划》)进一步细化了产业布局,明确了各产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为合作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提供了清晰方向。
澳门科技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刘成昆。
澳门科技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刘成昆。
刘成昆说,在合作区“四新”产业中,科技是引领,金融是基础,中医药和文旅会展商贸是核心。《产业规划》逐一拓展、详细阐述,给出了每个产业的具体发展方向和实施路径。
具体而言,《产业规划》通过“共建平台、强化链条、数字赋能、布局未来”四大路径,联动琴澳,深化澳门与内地、与葡语国家的创新资源整合,构建开放合作的创新生态。围绕微电子(“卡脖子”领域)、数字经济(新兴赛道)、未来产业(战略方向)三大重点领域,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差异化优势。通过关键技术攻关(如类脑智能超算)、场景开放(如智能驾驶测试)、规则突破(如数据跨境流动),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刘成昆进一步指出,新规以琴澳一体化为突破口,通过扩大金融开放、创新服务模式、强化科技赋能,构建“金融业态丰富、服务效能提升、跨境金融创新”的现代金融体系。通过改善澳门金融机构准入门槛、试点跨境资产转让和离岸金融规则,打造与国际接轨的金融开放高地。借助数字技术驱动金融服务升级(如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开发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金融产品(如知识产权证券化)。
“依托澳门国际化平台,贯通境内境外两个市场,形成跨境金融生态。其核心在于通过制度型开放与科技金融的深度融合,实现金融资源向新质生产力的高效配置,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金融枢纽提供关键支撑。”刘成昆说。
他还表示,《产业规划》聚焦中医药、食品及保健品、传统品牌工业三大领域,以“琴澳协同、品牌升级、技术赋能、国际拓展”为核心路径,引导澳门品牌工业向“高附加值、国际化、标准化”方向变迁,通过“澳门注册+横琴生产”模式的协同方式破解澳门产业空间与规模瓶颈,推动中医药从传统制造向全球标准升级,食品及保健品向跨境消费品牌转型,传统工业向现代设计服务延伸。其本质是依托横琴空间优势,助推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从“区域特色”迈向“全球竞争力”的跨越。
此外,《产业规划》以“文旅融合、会展驱动、商贸创新”为核心,通过琴澳协同、政策创新与产业升级,打造“国际休闲旅游岛+大健康高地+会展枢纽+贸易中心”的多元产业生态,推动区域经济从单一业态向高附加值、国际化方向转型。通过“场景创新+制度突破+科技赋能”三重驱动,将文旅会展商贸产业从资源依赖型转向价值创造型,为琴澳深度合作与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
在刘成昆看来,《产业规划》明晰“四新”产业生态的构建路径,指导产业协同发展的方向,既确立高科技引领,现代金融强基,亦促进中医药、食品及保健品、传统品牌工业等领域的转型升级,还将带动文旅融合、会展驱动、商贸创新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些新兴产业的崛起,将为合作区注入新的增长动力,推动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四新”产业的协同发展也将促进琴澳两地之间的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采写:南方+记者 黄天儒
统筹:梁涵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