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岁东纵老战士何值:“东纵抗战的故事不会老,要让更多人知道那段历史”
盛夏羊城,处处鸟语蝉鸣。住在广州市海珠区的东江纵队第一支队老战士何值,捧出珍藏的多枚纪念章,回忆起那段令人难忘的峥嵘岁月。她双手饱经风霜,目光坚定又充满温情。
“那时,每人每天九两米两钱油,用油盐水下饭,有青菜吃就很满足了,晚饭后急行军一二十里,在天黑前赶到演出的村寨,哪里想到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抚今追昔,老人感慨万分。
△现年98岁的何值。
△现年98岁的何值。
何值1927年12月出生于东莞。1944年,不到18岁的她参加东江纵队,后被调入东江流动剧团任政治服务员,成为烽火硝烟中的“文艺轻骑兵”。1945年1月7日,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值得一提的是,何值生于一个革命家庭,包括母亲何佳、妹妹何祈在内,17个亲人参加东江纵队,在血与火中走出信仰之路。
“革命的母亲是我的向导”
98岁的何值虽满头白发,却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平日里,她生活规律,喜欢唱歌、做手工、写书法,还积极撰写革命回忆录,热心梳理珍贵的历史图片和文字资料。
“我有一个革命的母亲,她是我的人生向导,带我走上革命道路。”谈起在家乡东莞加入东江纵队第一支队时的一幕幕,何值一下子打开话匣子,讲述了80余年前自己从入伍到抗战胜利的经历。
△年轻时的何值。
△年轻时的何值。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莞邑大地上,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群众抗日救亡团体和抗日武装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星星之火燃起燎原之势。“东莞县妇女抗敌同志会”就是其中的一个,在当时颇具影响力。何值介绍,“东莞县妇女抗敌同志会”有会员几百人,由母亲何佳担任主任。
1938年10月12日凌晨,日军在惠阳大亚湾登陆,开始对广东陆地的侵略。中共广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在各地组织抗日武装。10月15日晚,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立大会举行,全队共100多人,这是日军入侵广东后,中国共产党在华南敌后地区最早组建并直接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
“我母亲在模范壮丁队任事务长,专管部队的伙食和事务工作。”何值说,母亲何佳自参加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长期在广九铁路沿线一带,发动和组织群众,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还曾潜伏到土匪头子家做家庭教师,以便收集情报。小小年纪的何值,跟着母亲辗转多地生活,在耳濡目染中接受进步思想熏陶,早已对革命有了向往。
1944年7月,听闻日寇准备进攻粤北,正在乐昌坪石中山大学附中读书的何值,选择和大批爱国青年一道,南下参加东江纵队。
△年轻时的何值(前排右五)。
△年轻时的何值(前排右五)。
“部队就是我的家,抗战队伍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家就在哪里。”何值动情地说。1944年8月31日,她在家乡东莞参加东江纵队,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开启了人生新篇章。
深入农村进行抗日救亡宣传
战争是血与火的考验、生与死的较量。何值说,从决心参加革命那天起,她就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
1944年9月,何值被分配到东江纵队政治部政工队,在大鹏半岛王母圩参加筹建路东地区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路东新一区人民政府,管辖大鹏地区6个乡。
“国民党顽固派纠集反动武装,向大鹏半岛扑来,妄图包围歼灭留在半岛上的纵队领导机关。我们派出一支小分队和当地民兵与之周旋,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及时从海上转移到外线,对敌人进行反包围,迫使敌人后撤,粉碎了他们的进攻计划。”何值说,在这场战斗中,政工队一直留在大鹏半岛坚持战斗,走遍西海岸和东海岸。
△年轻时的何值。
△年轻时的何值。
之后,何值被派往东江纵队第一支队,在东江流动剧团任政治服务员,负责剧团的政治思想工作。剧团成员白天隐蔽在老乡家,傍晚踏着夕阳急行到达预定村庄,演出多幕话剧《路西一年》等节目,揭露日军暴行,宣传党的抗日主张。
“我们在祠堂或小学门前空地,搭上桌子或门板就成了舞台,用竹竿撑起军毯就成了幕布,有时连服装也是向村民借的,演出结束后再顶着星星赶往下一个目的地,准备之后的演出。”何值说,红色文艺团体随部队活动,利用战事空隙迅速编演反映斗争现实的短句、歌曲和话剧,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
抗战胜利后,何值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投身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在上海、福建等地工作。1982年,何值调入广东省轻工厅日用工业总公司任副经理。第二年,她正式离休。
如今,年事已高的何值,依然牵挂着东江纵队历史挖掘和研究。她参加了东纵老战士的许多活动,还为整理东纵史料做了大量工作。2018年,她主笔的《广州地区东江纵队老战士联谊会35年工作纪实》付印,得到东纵老战士和社会的好评。
△多年来,何值热心参加东纵老战士的活动。
△多年来,何值热心参加东纵老战士的活动。
革命精神代代相传,是何值最大的心愿。“我们老了,可东纵抗战的故事不会老,我要用自己的笔尽量去还原当时的一些片段,让更多的人知道那段历史,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心愿。”老人动情地说。
对话
“既然选择了参加革命,就要一辈子全身心投入党的事业中”
南方+:您常说,“是革命的母亲把我带上革命的道路”。这背后有什么故事?
何值:回忆人生,我首先想谈的是,我有一个革命的母亲。记得她曾对我说,既然选择了参加革命,就要一辈子全身心投入党的事业中。
母亲1907年生,从小到学校读书,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立志要有所作为。1937年七七事变后,母亲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三八妇女节,母亲在东莞带领两百多个妇女游行,高呼抗日口号。同一年,母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抗战时期,母亲的姨甥、侄儿等亲人,共有17人参加东江纵队,还有参加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其他纵队的。我17岁时,也是母亲带着我加入东纵。根据我的统计,我们511人的大家庭中,117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革命大家庭。
△何值。
△何值。
南方+:今天,您是一名拥有80年党龄的老党员。您有什么心愿?
何值:我十几岁时,日寇来犯,没有饭吃,读书的机会也没有。我的成长全靠党的培养、军队的教育,党的恩情大于天。
这么多年来,无论是在部队工作,还是后来转业到地方,无论在什么岗位,我都牢记一点——清清白白做人,明明白白做事。
这辈子,我没有遗憾。小时候,我亲眼看到日军入侵家乡,社会动荡,国家贫弱。今天,我由衷地感到幸福和幸运,咱们祖国确实今非昔比。我希望,年轻人要永远跟党走,奋发有为,贡献力量,让祖国变得越来越好。
文字:南方+记者 龚春辉
摄影:南方+记者 张冠军
剪辑:周鑫宇
通讯员:邱智斌 何飞彪
鸣谢:广东省委老干部局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