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会在河源召开,加强形势分析和经验交流,进一步破除思想和方法上的疑难梗阻,对各项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确保全省按时高质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年度目标任务。
会议通报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情况。在治理任务较重的地市中,潮州、河源、韶关完工率较高。县级层面,惠城、饶平等11个县区已基本完成建设任务。
就河源而言,通过探索建立“全市统筹、央企助力、金融赋能”机制,以“大兵团作战”进行区域统筹施工,河源较好解决项目建设当中急需的人、钱等要素等难题,提前两个月基本完成全年建设任务。截至目前,河源全市2298个自然村治理任务已完工2197个,完工率95.6%;其中,1658个新建治理任务已完工1621个,完工率97.8%。
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会在河源召开。
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会在河源召开。
潮州、河源、韶关完工率较高
会议现场,省农业农村厅通报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情况。今年,各地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建设进度总体符合计划预期。截至8月8日,全省纳入年度治理计划的31677个自然村,开工率、完工率分别为82.9%、53.4%。其中,新建治理任务20172个自然村,开工率、完工率分别是79.6%、43.8%。在治理任务较重的地市中,完工率比较高的有潮州、河源、韶关。县级层面,惠城、饶平等11个县区已基本完成建设任务。
具体而言,建成项目经受住春节返乡人流高峰以及雨季考验,至今未出现污水倒灌等问题,且进一步细化有效管控、土地渗漏、明渠暗渠、风水塘利用等技术要点,建设质量总体稳定向好。此外,各地积极申报省政府专项债项目,一些地方加强自有财力的配套。如龙川县按照每村5000元的标准安排工作经费,支持开展群众工作。
会议通报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情况。
会议通报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情况。
2025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今年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基本完成自然村生活污水新建治理任务,力争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率超90%。扎实推进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更被列入2025年省十件民生实事。
会议提出,各地各部门要抓实前期工作,从抓质量、管长远的角度深化认识;采取“公益 + 市场化”模式,发挥好央企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的“生力军”作用,重点推进“地市 + 县级”“央企 + 外部监管”等模式,确保形成保本微利、央地共赢的长效合作路径。此外,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建管养”机制,引导群众更多参与项目前期谋划、建设实施、后期验收等环节,让群众真正成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环境保护的参与者、建设者和维护者。
会议强调,针对部分地区建设进度滞后、个别项目治理模式不够合理等问题,各地各有关部门应加大投入力度,扎实推进项目建设,不折不扣按照既定的工作任务,进一步巩固拓展农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果。未完成建设任务的县区要制定台账,倒排工期、压实责任,加快施工进度,提高建设质量,确保在今年9月底前基本完成施工建设。
河源提前两个月基本完成全年建设任务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看似是小切口,实则牵动着大民生。近年来,河源市坚持把做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多措并举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迈出坚实步伐。截至目前,2025年全市2298个自然村治理任务已完工2197个,完工率95.6%;其中,1658个新建治理任务已完工1621个,完工率97.8%。
“污水治理大小会议必提,现场调研必抓、督促检查必看,今年已解决施工堵点等问题63个,确保逐项目、逐节点抓好落实。”河源市副市长孙锋表示,紧抓央企助力“百千万工程”契机,河源以“公益+微利”合作模式将全域农污治理项目整合打包,建立由中铁广投担任项目管家和本地国企、民企等参与的“1+X”工程建设联盟,科学布局10768个污水处理站点、1881公里管网,组织发动企业13家、机械512台、施工员超8000人参与建设,推动项目实施由原来的“游击战”转为“大兵团作战”。
破解资金“中梗阻”方面,河源直面建设资金紧张的共性难题,想方设法打好“财债贷”组合拳,统筹省级及地方资金投入2.12亿元;抢抓政策窗口期,积极争取专项债券资金3.25亿元;用好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特有优势,探索推行“城乡统筹、供排一体、肥瘦搭配”融资模式筹资4.53亿元,以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走向纵深、持续跃升。
值得关注的是,河源多部门联合建立审批“绿色通道”,强化项目用林、用地等要素保障,助推项目建设加力提速;积极借助各方帮扶力量,深入实施“双百行动”、建筑业企业投身“百千万工程”等行动,推动15家企业助力污水治理项目16个、总投资超1600万元;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将污水治理纳入村党支部“我为群众办实事”清单,发动群众捐献闲置土地、莱园边角地等用于治理设施建设76.7亩,形成“政企民”共创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
会议现场。
会议现场。
政银企协同发力攻坚农污治理
就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而言,央企具有“大规模作战”的资金实力优势。自4月13日农村生活污水攻坚任务正式启动以来,中铁广州投资公司顺利完成5512个站点、1405公里管网攻坚任务,完成比例超98%,投入资金约5.34亿元。会议现场,中铁(广州)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仲锋表示,针对施工位置分散、施工条件多样的特点,中铁广投坚持因地制宜,优化创新工艺工法,实现全域项目高效推进。
例如,“城镇近邻”类采取“建管纳厂”模式,推动城乡设施共享效能倍增;“村落连片”类采用“配套设施”模式,量身打造生物处理、人工湿地等设施设备,实现高效收集,达标排放;“深山谷底”类采用“资源化利用”模式,应用ENO生态净化、农光净水等技术,实现农村水资源再利用、生态再循环;同时还探索建立了农污处理远程监控系统,构建分散设施智慧管理中枢,有效破解传统运营维护效率低、监管难的管理痛点。
“完成全市农污治理全覆盖施工只是一个起点,确保设施长期稳定运行、发挥持久效益更为关键。”会议现场,李仲锋表示,中铁将高标准高质量参与工程后续运营维护,确保治理长效惠民;同时秉持“央企牵头+国企跟进+民企参与”工作理念,积极联合省市县优秀国企吸纳专业民企力量,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高效协作体,打好“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决胜战”。
各地有关部门将加快施工进度,提高建设质量,确保在今年9月底前基本完成施工建设。
各地有关部门将加快施工进度,提高建设质量,确保在今年9月底前基本完成施工建设。
作为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农发行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提供坚强资金保障。按照“城乡统筹、供排一体、肥瘦搭配”思路,农发行广东省分行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在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关键时期的作用和优势,形成“政府主导+银行出资+国企助力”合力攻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
具体而言,以“建管养一体化”实施思路为切入项目点,农发行广东省分行协助当地从零开始搭建供排水一体化建设运营公司理顺运行管护机制和职责,创新采用股权、资产划拨方式统筹资产及现金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无收益的“痛点”,创新谋划一批供排一体化的农污贷款。
“我行在河源已落地的项目,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也为打造新农污治理市场化运营提供新经验、新思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广东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石汝杰谈及,以河源源城区、龙川县的“新农污+全域土整”模式为例,农发行广东省分行将农村污水治理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相结合,以全域项目收益反哺农污治理,有效解决项目现金流问题,形成“以土养水、以水活土”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此外,农发行广东省分行结合河源和平县、紫金县河道密集等现实情况,将农村污水治理与河道生态修复组合成水生态修复项目。截至目前,已审批河源市分行新农污贷款4笔,审批金额合计10.6亿元。
南方+记者 李娇
通讯员 姚文凤 陈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